我的家风家教故事3篇
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篇1】
1925年,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于上海创办《生活周刊》,以对青年进行“事业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成为抗日战争前有影响的时事和青年修养刊物(该刊物原属黄炎培先生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旗下,后于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2年7月,在《生活周刊》基础上成立生活书店,与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创办的读书出版社和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创办的新知书店,共同成为上个世纪3410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3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这也是后来合并成立的著名的“生活﹒读书﹒新知”3联书店的前身。
董文椿,我的爷爷,是浙江温州龙湾的1个普通农民,很早就外出务工。他起先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做工友。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1917年,是后来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1家大众团体。1932年生活书店成立后,我爷爷由于“忠实负责的工作真诚”,进入生活书店当社工,被总经理徐伯昕先生评价为“发行老手,工作既快,又少毛病”。抗日战争早期,生活书店总店从上海前后迁到武汉、重庆,我爷爷始终跟随。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间,日本侵犯者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在这期间,我爷爷1直舍身无私保护书店财产,还常常利用空闲时间,修理破坏的房屋和家具,“埋头苦干着,没有1刻休息过”。“他做事切实,丝绝不苟”,“公而忘私的精神,真叫人佩服得5体投地”。这类“自发的
工作真诚,以书店利益为第1的1贯精神”,感动了书店的领导和同仁们。1940年12月6日,书店总处和渝店联合举行了1个“劳动英雄颁奖仪式”大会,授与我爷爷董文椿“劳动英雄”称
号,邹韬奋先生和黄炎培、沈钧儒、阎宝航,茅盾、李公朴、胡绳、徐伯昕先生等数10人都在奖状上签名,黄炎培先生亲身为我爷爷颁发奖状。邹韬奋先生还专门撰文《对嘉奖劳动英雄的正确的认识》,鼓励勤奋者继续奋勉,也希望更能唤起大家“对事业的虔诚,对工作的努力,对公而忘私与艰苦奋斗的实践”。
我爷爷在我10岁那年就去世了,由于我自幼就随父母离开老家,对爷爷的印象基本就停留在祖屋堂前的照片和那张“劳动英雄”奖状。但从小父亲、母亲就常常和我们兄弟讲起爷爷的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老实踏实,不能浮夸浮躁;不管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去做;不要事事等着他人布置,要眼里有活;现在国家虽然富强,但节俭观念不能淡忘。爷爷在生活书店工作期间的这段经历,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就是邹韬奋、黄炎培、沈钧儒、李公仆、茅盾、胡绳、阎宝航、徐伯昕等诸位先贤给予高度评价的“生活精神”。
经过我的祖辈、父辈两代人的手口相传,“生活精神”已成为我们家族为之传承并延续发扬的家风和家训,我把“生活精神”归纳为:“公而忘私、责任为先、忠实真诚、埋头苦干”。
“公而忘私”是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为工作着想,为事业发展身体力行、拼尽全力、节约节俭、始
终如1的精气神。在那段艰苦岁月,由于终年遭受轰炸,书店的房屋屡次坍塌、门窗变形、家具破坏。为了书店能正常开业,爷爷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修修补补,没有1刻空闲。在难以雇到人力的时候,爷爷挺身而出,不管路途远近、泥泞、高坡,亲身出力搬运刊物、纸张、书籍、米油等公共物品,为公众节省每笔开消。他把公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1样尽心办妥,把公众的物品当作自己家的物品1样爱惜节省,“每根麻线,每个信壳都要节俭”,充分用好每张纸、每分钱,竭尽所能保障抗战时期书店
的正常运营。
“责任为先”是不管在甚么情况下都尽全力完成好肩负的
工作职责、使命。据相关史料记载,在《生活周刊》发刊期间,爷爷承当着刊物寄发的职责,看似很小的1件事,却包括着保障15.5万份期刊如期发出的重担,从刊物封装、粘贴、检查、押车、搬运、雇人力、办理立券寄发等1系列的工序,每次都做到既快又少失误。《生活周刊》的发行保障和生活书店在抗战期间能够源源不断出版如销售量突破30万份的《全民抗战》等刊物,就是在爷爷和全部社工团队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的。
“忠实真诚”是对职业忠实,坚定不移、满腔真诚地为从事的工作、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奉献自己所有的1切。爷爷对待自己的工作,总是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凡是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他都自发地、主动地去解决。他认为书店的财产是同事辛苦经营起来的,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由于连续轰炸治
安混乱,爷爷主动承当警卫工作,夜间把床铺在书店最前沿的“咽喉”位置,昼夜守护着他眼里的“文化工作基础”。半夜发现小偷上门的时候,他不顾本身安危,英勇地冲上去与之搏斗,直到小偷落荒而逃。
“埋头苦干”是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辛劳,晓得感恩、勇于担当。在爷爷的同事眼中,他的奉献体现在平常工作的细微处,体现在他做事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精神中。休息日不用值班的时候,他也常常在工作,或帮同事值班、或主动帮助处理内务,从不计算工时,也不拿公众1分报酬;遇到同事搬运行李或重物,他总是第1个上去帮忙,像对待自己的物品1样;在雇不到维修工匠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出钱购买材料,亲身来工具承当维修任务,既帮助书店省钱又及时恢复书店正常营业。
我爷爷识字不多,却能在知识份子文化精英中间遭到尊重,完全是凭着这类精神折服大家的。就犹如授奖大会上茅盾先生所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之得以成功,实有赖于像董先生这样的全部人民共同埋头苦干与公而忘私的工作精神”。我们今天为实现“两个1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正是要靠这类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精神。
我至今工作已310年了,爷爷留下的“生活精神”已潜移默化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到待人处事的意念和行动中。我将爷爷的“生活精神”作为家规、家训,鞭策自己,教育子女,代代相传,鼓励子弟始终做1名忠于组织、酷爱事业、担当尽责、大公忘我、求真务实、乐于奉献且对社会、对事业有用的人。
【篇2】
仍然记得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家中的尊长们都纷纭表示庆祝,舅舅说:“人生努力了就好,以后要听党的话,随着党走。”
我有1个“4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爷爷、奶奶、姥姥均已90余岁高龄,百善孝先、膝下欢颜;姥爷虽已过世10年,但他的精神信心仍然是我们子弟做人做事的指路“明灯”。小时候因父母在铁路沿线工作,所以儿时的我是坐在姥爷膝盖上长大的。印象中常常缠着他给我讲故事,而他口中讲述最多的就是行军打仗、奋勇杀敌的场景,模糊中仍记得他背上的疤痕、腿上的弹洞……
我的姥爷诞生在山西省5乡县,曾是1名普通的8路军战士。他15岁参加儿童团,为工农红军站岗放哨,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左权将军的秘密交通员。1942年左权将军牺牲后,姥爷就随军参加了抗日战争,战役中负伤两次,随后暂居在乡下1边负责看守部队的弹药库1边养伤。1947年他再次跟随刘邓大军(中田野战军)
125部队参加解放战争,期间第3次负伤,由于伤势较重,就1直留在山西老家疗伤。新中国成立后,姥爷响应党的号令支援大西北,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生产建设。“”中姥爷挨过批斗,被当作走资派关押了1段时间,但这些都不能改变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心。最深入的记忆就是在他临终前医院的1幕,鼻子嘴里插满了各种管,话都说不出来,他动了动手指,示意要写字,家人连忙递上笔和纸,他用
右手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了遗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姥爷的5个儿女中,3个中共党员、1个93学社;5个孙辈中,2个博士、3个硕士研究生。
如今,父辈会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成长、关注我们的思想动向,每当我遇到困难或不如意的时候,他们会讲讲人生哲理、讲讲经历经验、讲讲亲情友爱、讲讲家庭幸福。而我们1起长大的5个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等缘由,分别生活在不同城市,但仍然相互关爱、彼此关心。
我常常问自己,是甚么影响着1代又1代人的发展、又是甚么指引着大家庭中每一个小家的成长?我想,是1种信心的传承,是老1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意志在脑海中的生根发芽,是姥爷他生前对党的虔诚、对信仰的坚定、对事业的执着、对荣誉的淡定,对初心的守护,这是我们整整两代人乃至子弟们的做人榜样和行事准则。
【篇3】
说起家风,我想到很多。首先想到了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想到了大学时1时风行的《曾国藩家书》,那像我们家并没有昭示可传的家训、家规的,家风故事该怎样写呢。因而我又好好想了想,家风究竟是甚么。思来想去以后,我觉得家风应当是好的品质与好的行动习惯,是1个人价值观构成的出发点,是1个人和1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