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七种精神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11期
        自古以来,人们都将“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禳灾、纳祥转运的日子。有关“龙抬头”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以及《易经》中一些有关龙的阐释,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尊天时、守地利、谋人和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也称“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预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禳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夫龍者,黎庶之吉物,华夏之图腾。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中华龙在我们祖先的口耳相传中,身体会变化,能在空中飞,能在陆上行,能在水中游,是一种三栖全能生存动物,理所当然是人类崇拜的理想生灵。
        在地上,龙是天上苍龙星图的对应物,呼应着天象变化的自然;在人间,龙联合虎、鹿、凤等,共同为国家政权服务,并甘愿垫底;在天上,龙驾驭风云,助人腾飞。龙的样式实际上演示着天、地、人三界的形态,也暗指天、地、人的合一。“二月二”,龙舞欢腾,万象更新,也提醒人们,作为龙的传人,要遵天时、守地利、谋人和。
        中国龙的七种精神龙的精神
        从远古图腾到《易经》,龙从一种有形的图腾转变成了中国人精神的象征,象征刚健、自强、厚德利生。《易经》中一些有关龙的阐释,很好地表达了“龙抬头”之“龙”的文化内涵,也代表着中国人的七种精神。
        “潜龙勿用”,积蓄力量 “潜龙勿用”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龙最初潜在水中,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在积蓄力量,以待腾飞。厚积薄发、遵养待时、蓄势而发、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养精蓄锐……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成语,都是教我们要像龙一样积蓄力量。
        “见龙在田”,抓住时机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为真龙在田间,看到一位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会肃然起敬。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故事,如孔子见老子,张良见黄石公,刘备见诸葛亮。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已经显露才干,要学会等待和寻我们命中的“贵人”出现。尤其重要的是,当贵人出现时,我们要认出来,千万不可错过机会。
        “亢龙有悔”,进退有道 “亢龙有悔”,意思是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亢龙就是飞得很高的龙,亢龙只知道进取不知道退守,只知道获取而不知道舍弃。这当然是不明智的。
        人生在世,必须懂得进退取舍的道理,知进退方能成就大事,懂取舍才能淡定从容。
        “飞龙在天”,自强不息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人能够自强不息,又居安思危,才会“飞龙在天”(比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吉祥嘉瑞,“厚德利生” 《周易》也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包容万物,厚德利生。作为君子也要效仿大地,以厚德利生。
        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龙有祥瑞之兆。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龙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能为人间播撒甘霖。所以,人应该学习龙这种造福人类的精神,要有厚德利生的品质。
        龙乘时变,“变动不居” “变动不居”意思是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在古人心中,龙上能入天,下能潜水,并且善于变化。这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变化、变通。
        “见龙无首,吉” 龙无首,现在的解释是:一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多用于贬义词。而《易经》中的“龙无首”,意思是几条龙是同等重要的,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不可以只用一种方法。“无首”即没有固定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固化,即要根据不同处境和阶段进行调整。
        民间传说与民俗活动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除了《易经》,有关“龙抬头”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一位重视农桑的君王,每年“龙抬头”这天,他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自理一亩三分地。由此引得后来的仁君纷纷仿效,春耕节就这样形成了。到周武王时期,
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还把这一做法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举行盛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于是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的说法。
        “二月二”不只劝耕,也劝读。过去读书人要行四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开笔礼就是要开始写文章,之所以定在“二月二”这一天,有望子成龙的意思,也有读书趁早的意思。
        俗话说“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我国至少在魏晋时期,就已有正月晦日“送穷”的习俗。“二月二”在唐朝时,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要习俗—— “迎富”。
        据唐代韩鄂所撰《岁华纪丽》中记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户人家生了儿子,被邻家于二月初二这天讨走抚养,从而家富。自此,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回来,并供于门前祭之,以求生活富足,故曰“迎富”。到近代,陕西华阴一带的民众还会携鼓乐到郊外朝往暮回,沿路吹吹打打地去“迎富”。
        在古代,“二月二”还是一个休闲假期。许多地方的“二月二”都有若干禁忌,如不能动针线,不能用刀剪,不能用磨,所有这些都让“二月二”成为一个合法的非劳动时间。
        在“二月二”这天,还要想方设法把龙唤醒,好让龙及时兴云布雨。为此,家家户户当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比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所有这些,都是图个吉祥,盼着来年有个好收成。
        “二月二”这天,民间还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