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四下第一单元大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解读
四下第一单元编排的教学内容为:《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口语交际:转述、习作:我的乐园、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对应单元阅读要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要求借助两三个关键词比较并体会乡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第二题要求仿照例子写图画;“日积月累”《卜算子·咏梅》)。全部教学内容放在一起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整理。一是古诗文教学,二是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的“阅读+习作”教学,三是口语交际。因此,四下第一单元教学任务为:
(1)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卜算子·咏梅》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四首诗词。
(2)想象《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所描绘的独特乡村景致,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选取特定乡村景致表达情感的方法,迁移运用练写“我的乐园”。
(3)以课本所给情境为例,学习如何全面、准确、及时转述。联系生活中真实情境,练习运用转述。
接下来具体谈上面三个单元教学任务。
一、对照课标看古诗文教学:诵读是根本
一村一大新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表述如下: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程目标-学段要求-阅读与鉴赏)
“诵读、积累……短小的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课程内容-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基础型学习任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文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课程内容-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发展型学习任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描述)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这些诗文(一二三学段共75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以上表述对古诗文教学怎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是非常清晰的,核心就是“诵读”。“诵读”应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个是诵得有节奏,五言、七言也好,歌行、散体也罢,都讲究抑扬顿挫、音韵谐和;一个是读得有成效,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往上走一点就是能够边读边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所创设的意境、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而在实际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通常是走偏(或者说拔高)了其学习要求。比如补充作者生平事迹(而这往往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所表达情感并没有什么作用),再如过度讲解某个用字的精妙与深刻含义(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赏析等),反而是对诗文中某些平实而富有意蕴的诗句视而不见(像《宿新市徐公店》与《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都选取了乡村景致中常见的蝴蝶这一意象,但两者着意角度有所不同)。于是,
对于本单元四首诗词教学,个人的设想也只是在“诵读”中加入了“想象独特画面,初步体会情感”。
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我想带着学生品一品范成大笔下乡村夏日的“宁静”——宁静中由梅子青涩转为金黄,宁静中麦花不经意间一片雪白,宁静中菜花稀稀落落,绕着篱落舞动的蜻蜓蛱蝶褪去了乡村夏日的炎热,让宁静中多了一份生趣。“宁静”是一种和谐。读《宿新市徐公店》,我想带着学生聊一聊杨万里笔下乡村夏日的“喧闹”——篱落疏疏没看头,树头新绿没看头,菜花烂漫也没看头,唯有儿童嬉笑这急走追黄蝶生趣。“喧闹”是一种和谐。读《清平乐·村居》,我想带着学生辩一辩辛弃疾笔下乡村夏日的“闲适”——吴音相媚是闲适,卧剥莲蓬闲适,锄豆、织鸡笼是否也闲适?“闲适”肯定是一种和谐。读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就没有能力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了,留待孩子们以后去品味。
二、对照要素学阅读、习作:表达是关键
四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独特风景的思想感情,学习其表达感受的方法。对于整合的这句话,我还想补充几点个人的理解。
其一,“关键语句”不等于关键词、关键句,也不等于中心句、中心段。前几次我都是直接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成了“抓住关键句”,现在想来这是不合理的。《乡下人家》和《天窗》在课文相应位置都编排了泡泡提示语——“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平台”更进一步,告知了关键语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从《乡下人家》的最后一句……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学习《天窗》时,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追问:文中两处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吗?《乡下人家》可以,关键语句与中心句刚好重合,而如果要让学生围绕表现“乡下人家的美”这一中心意思去文中关键句,学生九成不会直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甚至不会“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这类句子,因为它们都是在提炼、概括乡下人家的美,而不是具体表现。即使课文中不出现这类提炼概括性的句子,学生依然能从其他文段中读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喜欢、赞美“乡下人家的美”。《天窗》就行不通了,说“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没问题,但肯定不能说它就是它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天窗》的情感落脚点应该是“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们看到的都更真
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前者强调的是天窗带给儿童的快乐,后者强调的是儿童借助天窗所展开的丰富的想象。这时,我才明白了教材为什么用的是“抓住关键语句”而不是“抓住关键句”,四下第一单元与三下第四单元阅读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用语一致,与六上第六单元阅读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有区别的。对本单元所说的“关键语句”,个人理解是:含其韵于一处而不限于该处,隐其情于一处而不拘于该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