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域文化在乡村 民宿开发与经营中的应用研究
—以金寨县大湾村为例莫林丽杨本俊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摘要: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文旅融合时代,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以金
寨县大湾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等方法,总结了大湾村独特的地域文化,分析了乡村民宿发展现状及 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文旅融合以提升民宿产业发展的对策:整合民宿产™、彰显文化内涵;坚持
差异化发展、培育精™特民宿;创新民宿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由点到线再到面,实现民宿集聚化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地域文化;乡村民宿;大湾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曾经是金寨县重点贫困 村之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湾村视
察,指出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并与乡村干部 共商脱贫之计$经过政府和村民们不断探索,共
同努力,做大做强茶产业、种养殖业、旅游业,大湾 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实现整村脱 贫。如今,开办民宿成为大湾村巩固脱贫成果的
有力抓手。然而当前大湾村民宿仍处于初创阶 段,在发展过程中因缺乏专业指导和标准监控,出
现当地民宿背离乡土文化、同质化严重、产品功能
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大湾村民宿供给 品质,破解民宿发展难题,助力文旅融合,就显得
尤为重要。
1 地域文化和乡村民宿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在历史 发展长河中形成和积淀的源远流长、独具特、传
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包括历史遗迹、传 统习惯、民俗风情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1]$这里
的“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可大可力、,
是构成不同文化的地理背景文化”主要指地域 范围内能够被传承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 范、价值观念等,是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不
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打着地
域烙印的独特文明,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它渗透于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DEA 模型的安徽省旅游扶贫效率研究” 号:201806a02020036$
作者简介:莫林丽,女,硕士,皖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杨本俊,男,博士,皖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地理信息系统$
文章编号:2095 -7211(2021)04 -0039 -06
该地建筑、饮食、服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贯 穿于地域发展的始末$
1.2乡村民宿
“民宿”一词源于日本,主要指由个体户经营 的规模较力、,具有少数接待客房,且能够让消费者
体验当地乡村地域风俗文化特的家庭小旅
馆[2]。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发展有较长的历
史,时间约在1981年左右。最初台湾地区民宿主
要效仿日本发展模式,在逐渐发展中形成了自己
的特殊风格,并在2001年颁布《民宿管理办法》。 该办法对民宿做出了明确定义,民宿是经营者充 分利用自家的闲置住宅空间,利用当地自然人文
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农业相关生产活动,作为 农村家庭副业经营,为体验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提 供乡野住宿之所$
2019年7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行
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 2019),该标准中的旅游民宿(homestay  inn )指利
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
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 2,主人参与接待为游
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
型住宿设施。同时,根据民宿所处地域的不同分 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其中,乡村民宿以乡村
文化为内涵,多依托景区或者地域特资源而发 展,乡土气息浓厚。本文以大湾村为例,将乡村民
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39 -
1.3地域文化和乡村民宿的融合关系
域文化传承与乡村民宿开发 辩
一的关系,两 村、文旅融合的过程中[3]$《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 》中也
调民宿宜参与 化传承、 推广
活动,助 旅融合。
,域化
村民宿发展的灵魂
.
$ 村宿特点之
造了
具有
乡土 的生活空间 另U  的生活方式。
域文化
的人文生 , 村民宿产业 化、 化发展的价值内涵⑷。能否
好地挖掘当地特 域文化
融 宿开
发的各
, 程 定了民宿经营的成
,也
宿获得 认可、增强吸引
的 准。失去域文化的民宿 游客住
宿、餐饮的家庭客栈,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次,民宿开发
传 域文化的
载体。民宿
域文化资源 的基本载体之
一,也 开发乡村旅游的 形式。乡村 宿设
中对建筑景观、
礼、民间工艺、生态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是对域文化内涵、价值的
建与全面阐释,
进了地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
$ 时,村宿 的塑造和推广中,居民
需要不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反、
,主
参与到地域文化的
与传承中去,进而激发
本土
对当 化的认同感,成 化 的
培育
$
了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域文化和乡村
民宿的关系模型,见图1 $
地域文化
品质提升
持续发展
保护传承
广泛传播
图1地域文化与乡村民宿关系模型
2大湾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基础
2.1
村 发展现状
寨县花石
湾村 别 、全域
旅游示范区金寨中
、天马国 然 区
脚下,总面积25. 6km 2,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水秀,景 人。距离国
森林公园、5A
级景区天堂寨仅20km 左右,周边还
军广场、
峡谷、
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响
甸水库、大别山玉博园、 水6处4A 级景区,
与3A 级景区马鬃岭、茶 、天水涧等毗邻。
二檀 、白水 湾漂流、马鬃岭
峡谷、帽顶 丰富的
旅游资源以及原安工委驻地(红军32师驻地)、六安六区十四
埃 及卫生
址等多
旅游资
源。大湾村还是旅游通道X057 着“华
游线路”之 的金寨中国红岭公路的
,G42沪蓉高 碑出
18km ,省道
S447穿村而过,区
越,资源富集, $
2016年,大湾村 旅游局 旅游扶
贫 村, 准扶贫 的指引下,深
“水 ”
,坚持“ 茶、
中 、 合” 的发展 路,
发展生
农业
村旅游,以开办民宿
,走出了时 村
之路。2018年8月, 旅游
发展委员会评选出20
村旅游路
图,大湾村
$ 2019年,大湾村申报国家4A
景区, 格照国家旅游景区与评定标准进
硬件的提升。同年年底,大湾
慢谷•幸 镇被列
特 镇 名
,为旅游发展 到更多的支持,全年共接待游
30多 人次。2020年8月,湾村入选中国
丽休闲乡村, 12
村获此殊荣。
2020 年 12
, 特 旅游 村 示,
湾村 次 选$
2. 2
村地域文化概况
谓“水土养育
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湾村 、 、 饮 、
戏曲
仰方面 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
域文化,成皖 化的
组成 。通过对湾村的 调研和资料
,以下从建筑、生
、饮、农、、 化六
面探究大
湾村的地域文化,见表1 $
表1大湾村地域文化一览表
类别
建筑文化
筑、扶贫安置点、闲置老屋、传统
民居
生态文化
一村一大马鬃岭、狮子岩、玻璃岩、百丈岩、帽顶山、
锅、里漂
・40・
续表
类别主要代表
饮食文化六安瓜片、吊锅、手工挂面、黑毛猪肉、大别山黄牛、食用菌
农耕文化开秧门、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村镇民居、农耕亶变
化大别山民歌、踩街、打花棍、打楼耙、丝弦锣鼓、大鼓书、舞狮子、划旱船
化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汪氏宗祠)、帽顶山古寨、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卫生所旧址、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2-  2.1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是建筑文化的载体。大湾村村落传统肌理尚存,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闲置老屋和传统民居,并保留了传统村落“山水一道路一村落一农田”的原始生态格局。古民居是大别山传统民居的代表,既有北方民居的粗犷敦厚,又兼具了徽派建筑雕琢精良、质朴淡雅的特,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与文化的民居聚落[5]。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青砖形式砌筑墙体,采用空斗墙一眠一斗的形式筑起,屋脊线的装饰做法较为简单,多是立瓦叠涩。除传统民居外,金寨县利用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建设了4个扶贫安置点$这些安置点是白墙灰瓦的徽式小楼,宽敞明亮、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多家农户在此房屋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改造,经营起了民宿。
2.2.2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及其相关资源为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和审美等精神活动。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自然与人文的两大优势,孕育出该地绚丽多彩的生态文化。村内有国家级天马自然保护区马鬃岭、百米飞瀑马泓瀑、松风古寨帽顶山、千年十二檀古树等众多自然景观,山清水秀,林海苍葱,风景如画。马鬃岭大峡谷、狮子岩、玻璃岩、百丈岩、龙潭河、白水河边的十里漂流也是近年新
开发的主要旅游景点$
2-2-3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文化中浓缩了居民生活状况和文化传承的情况。大湾村一带物产丰富,有茶叶、大别山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珍珠菜、将军菜等特农产品,这些也成为饮食烹饪的最佳原材料。例如将军菜是一种山间野菜,既能做菜下饭,又能煮羹充饥,还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据村民说在抗战时期,军民们靠着将军菜度过饥荒打了胜仗,它与大别山的革命历史血脉相连。在注重饮食安全和营养的今天,将军菜以它的纯天然无公害深受游客喜爱;同时,将军菜滋味略苦,食客们在品尝其苦味的同时也在忆苦思甜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2.2.4-农化
大湾村因地处条件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草场资源丰富。自建村来,以农业、种养为主导产业,2007年,当地养殖户成立了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黄牛达600多头;发展乡村旅游后,又培育种植天麻、西洋参、金丝皇菊、手工黄大茶、干™豆、花生、天麻、葛根粉、竹笋等农副产品。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大湾村村民形成了一种适应农业生产,集合儒家文化、礼仪礼俗的特文化集合体[6]$目前在建的农耕文化展览馆汇聚了“三农”的各种元素,全方位展现了大湾村的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和农耕女亶变,勾勒出一幅大别山农耕文化全景图。
2.2.5民俗文化
民俗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现象,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脚下,有吴梦文化遗风,家家有故事,户户有历史,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婚嫁习俗、节日庆典、戏曲文化等等。在丰富的民俗文化中,以山歌、茶歌、秧歌为主的大别山民歌历史悠久,以山而生、以水而传,地方特浓厚。民俗活动大鼓书、丝弦锣鼓、舞狮子、划旱船流传至今,并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成为大湾村民俗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2-2.6红文化
位于大湾村的汪家老屋是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旧址,李先念、董必武、叶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汪家老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这里是共产党领导大别山抗战的一盏明灯$
3大湾村民宿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大湾村民宿开发现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安徽省民宿发展如火如荼$据统计,目前安徽省民宿已超过3000家,涌现了徽州区呈坎、黔县塔川、池州九华山、马鞍山大青山等民宿集,也
形成了一批有特的品牌民宿,如黄、县、筑、水间,
民宿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即将出台的《安徽省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为
-41-
引导民宿业快速规范发展提供了保障。
大湾村作为安徽省首批特旅游名村,安徽
省民宿的蓬勃发展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其提供 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大湾村民宿从无 到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2017年,大湾村
旅游发展公司成立,将村里的集体房屋改造成大 湾民宿,既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又为当地众 发展民宿做示范,大湾民宿在2019年入选首批安
徽省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紧随其后,由大湾村 众自行开办的民宿,如“细雨农家”“新云小院” “情宿大湾”也挂牌经营。由无锡鸿远集团投资
的精品民宿项目也即将开业。该项目以汪家宗祠
表2
大湾村民宿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名称
规模经营类型主营产品主题风格1
大湾民宿8个房间,10个床位集体经营住宿+餐饮徽派建筑
2蝠牌茶旅6号楼
20个房间,30个床位
企业运营住宿+餐饮+茶产业
现代风格3
细雨农家
7 间 、10
村民自营住宿+餐饮
现代风格4新云小院10个房间、13个床位
村民自营
住宿+餐饮+农产品销售
现格5
广森堂8 间 、10
村营住宿+餐饮+农产品+垂钓
现格
6寒山居
9个房间、12个床位企业 营
住宿+餐饮
传统民居7
土姑娘农家小院4个房间、6个床位
村营
住宿+餐饮+休闲+讲解+ 土特产
传统民居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
3.2大湾村民宿开发存在问题探究3-
2. 1地域文化缺失,文旅融合度不高据Airbnb 、途家等平台2019年在线民宿行业
发展报告分析,消费者选择民宿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可以感受当地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大湾村
80%的民宿是由当地居民开设,因缺乏专业的规
划引领,产品单一、缺少文化内涵,更像是农家乐
和家庭客栈的升级。建筑风格、室内装修均偏现
代化,重模仿轻创意;食宿服务、体验互动缺乏特
和灵魂,吸引力不高,原因就在于对当地特有的
文化挖掘不足,文宿融合度不高,“乡土味”缺失。
地域文化被不断弱化和边缘化也使得民宿可持续
发展动力不足。
3-2.2市场定位模糊,经营同质化严重由于民宿进入门槛低,在短短两三年内大湾
村民宿从最初的一家集体经营发展至42家,并引 来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数量多了随之出现的问
题就是经营的同质化。跟风模仿、活动项目单一、 主题不突出也成为当前大湾村民宿的真实写照。
当前大湾村部分民宿依然停留在农家乐和家庭旅 馆的层面,无论建筑设计、产品服务,还是运营模
为中心,占地面积70亩,是对白水河古老汪氏聚 族而居的老屋进行的改造,计划建设低密度乡村
田园风格民宿26栋,100多个床位。工程完工
后,大湾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将大幅度提升。目前, 全村共有民宿、特产店等旅游接待场所42家,近
500个床位,集体经营、村民自营、企业运营的民
宿百花齐放,成为大湾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特名 片和靓丽1。
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以及网络数据的搜
集,基本掌握大湾村乡村民宿的基本情况,主要包 括乡村民宿规模、经营类型、主营产品、主题风格
等方面,见表2。
式,都相互拷贝,千篇一律,单一雷同,趋于同质
化。同质化竞争,容易引发空置率高、竞争激烈、 资金回笼慢、服务质量下降等难题的出现,不利于
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3-2.3产业关联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
大湾村民宿多数是依托农户家庭成立的,一 般只有几间房,单打独斗的一家民宿,很难成气
候。由于规模较小且缺乏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全域 旅游发展观,客源主要依托马鬃岭和天堂寨的路
过游客,为他们提供住宿餐饮产品。多数民宿都 是坐等游客上门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且未与其
他产业有机融合,缺乏市场敏感度,总是出现“淡
季无人,旺季无房”的担忧。
3-2.4孤立零散式发展,缺乏竞争优势
由于资金、技术、审美、土地等多因素限制,大 湾村民宿规模较/J 、,分布零散,还没有形成具有一
定规模或者有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单
个民宿招揽客源的能力有限,且存在优胜劣汰的 风险,很难实现市场竞争优势。再加大湾村周边
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众多,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在区
域竞争中又处于不利地位。
-42 -
4文旅融合背景下大湾村地域文化在民宿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4.1深入文旅融合,彰显地域文化内涵
大湾村应继续积极挖掘遗留在乡村中的各类历史遗迹、文化资源,诸如红军故事、历史名人等$在保护与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通过电影、民歌、节庆活动等形式更直观展示在游客前。在民宿设计方面,利用空间组织,将生态、饮食、民俗、红文化等完美融合到民宿中,借助民宿的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彩搭配、景观小品将地域文化完美呈现,做到“文”和“宿”有机结合。在民宿产品开发方面,以地域文化为根基,结合时代特,用继承、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现有产品结构,进行创新;也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设计与文化相关的旅游体验性及参与性活动,例如让住客体验果蔬园观光、民俗表演等,具体见表3$
表3地域文化融合民宿开发一览表
地域文化民宿融入点
拯救老屋行动:保留原民居、闲置住宅建筑风格,并进行改造翻修
重构传统徽派建筑形态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徽派建筑精髓的"三雕”融入室内装饰中
传统与现代融合:利用现代的工艺、建筑材料或结构将传统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形式进行传达,对文化进行提炼及创
新,让旧时光的痕迹得以保留珍惜
容纳自然山水要素为民宿的空间意象组成要素
生态文化
营造"宿在民居、乐在乡间、游在山水”的优美意境
饮食文化营造餐饮文化:开发创新餐饮用具、用餐环境
设计主题餐饮:开发红主题餐饮系列,茶主题餐饮系列
创新地方菜品:如吊锅宴、十大碗等多种本地土菜产品
农耕文化农家乐:山野采茶,采摘蔬果,渔家垂钓
农副产品销售:开发民宿伴手礼,代售乡村农产品
举办农业节庆活动:油菜花节、采茶节、开秧门节、农产品展示展销、农业嘉年华、农田马拉松
化开发特旅游街:沿大湾民宿至寒山居民宿打造吃、乐、住、行、游、购为一体的主题文化街区民俗体验活动:婚礼婚俗体验,参与文化民俗表演
衍生文创产品:开发具有大别山及大湾村特的手工饰品、布艺编织、手绘作品等
营造红主题的民宿内部场景
-开展红之旅活动
4.2坚持差异多元化,培育精品特民宿
个性化、主题化是民宿发展的趋势,大湾村民宿应依托当地特产业和地域文化,坚持差异化理念,开发以不同文化为主题的特民宿,一户一特、一宿一品,走多元化特发展之路。茶产业是大湾村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民宿主人可以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韵农吧”,以茶文化为载体,将民宿的庭院、墙面、路旁造型景观与绿茶园、石阶、花草、流水融为一体;同时可以开发茶文化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与茶文化相关的采茶、赏茶、泡茶、品茶、茶叶衍生品制作等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在享受田园风光的
同时深入感受茶文化的底蕴。以汪家老屋为中心改造的民宿,可开发为传院与验化相合的“农家小院”,继续挖掘红文化,从建筑小品到室内装饰融入红元素,收集红四军抗日时期的资料以及老物件,开办红军精神大讲堂、红军书屋,设计红文创产品,丰富民宿文化内涵,让游客通过民宿铭记红历史,重温峥蝶文化。
4.3创新民宿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
近年来,新业态民宿受到越来越多自驾游客的青睐与好评。大湾村应不断创新民宿业态,除提供基本的住宿和当地美食外,还应注重与其他产业联合经营,延伸旅游产业链,优化“民宿+”产品。可利用马鬃岭、天堂寨等旅游景点的集客效应,将周边的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休闲度、水观光、村旅游特的旅游经$同时有效利用近两年大力发展的生态农业,包括1500亩高标准密植茶园,50亩的金丝皇菊,12亩灵芝种植基地,以及村子周边的山上野生3弥猴桃、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