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农村幼儿与其看护人的互动方式,促进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性以及健康等方面发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七星关区开展“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试点创建,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儿童和家庭等各方面数据,评估干预效果,为七星关区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和政策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七星关区“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诗诗真棒,之前教过的都还记得。”在七星关区大银镇木瓦村苗族女孩古启诗家,育婴辅导员朱玉米拿出拼图玩具,带领她一起进行语言交流游戏。这是古启诗退出早教计划后,朱玉米第一次进行回访。
由于父母都在外务工,今年4岁的古启诗便由奶奶王文会照顾。自2017年大银镇启动“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以来,古启诗就在育婴辅导员的家访下开始学习,慢慢提高了汉语说话和生活行为能力。“有她们的帮助,诗诗现在能听得懂汉语,也慢慢学会说几句汉语了。”王文会说。
木瓦村是大银镇苗族聚居较多的村寨,和古启诗一样,这里有许多苗族小孩在未入学前,和家
人沟通都是用苗语,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普遍较弱,育婴辅导员的提前入户“干预”,让许多山村儿童都能提前熟悉周围环境,为下一步入园奠定了一定基础。
每周一次不低于一小时的入户家访,是朱玉米最要紧的工作。作为木瓦村当地人,朱玉米熟悉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条路。2019年,经过大银镇早教计划中心培训后,朱玉米开始持证上岗。上岗后,朱玉米认真负责,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幼儿,现在她还负责12名孩子的入户家访工作。尽管工作辛苦,她却乐在其中。
“孩子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随时都有孩子退出,随时都有孩子进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我都会给他们带不同的玩具,教他们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朱玉米告诉记者。
有着三年家访经验的朱玉米,面对每一户家庭,她都认真对待,把所有的温柔与善良都给予了这条件薄弱的孩子。同时她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面对小孩她总有说不完的话,逗她们开心。周丹是朱玉米家访过程中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困难家庭。朱玉米告诉记者,周丹的父母都有残疾,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年迈的奶奶撑着,房子建在一个三四米高的石坎上,政府出资给一家人修建了三间平房,以前的生活极为艰苦。
第一次去周丹家家访时,朱玉米记得尤为清楚,周丹家里连张凳子都没有,孩子有时在地上,有时在床上,所幸周丹的母亲虽然残疾却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每一次家访,朱玉米总是给这家人带去了不少欢乐,也给孩子的成长带去了帮助。
在项目内,所有的育婴辅导员见过各种形形的家庭,他们或健康、或残缺、或单亲、或留守,但都在用力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性情,而早教计划让这年幼无知的孩子也能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拉近生活起跑线。
据了解,目前大银镇共有73名育婴辅导员、10名督导员,主要对6个月以上24个月以下的幼儿进行早期教育。通过定期家访、信息数据收集、集体备课等方式,逐步改善家长的教养模式和家庭教育环境,及早干预幼儿成长。
大银镇作为“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在七星关区的第一个试点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各督导员、育婴辅导员累计家访儿童1400余名。在不断摸索和学习过程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支教育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队伍,还有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一村一大
自 2016 年底开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大银镇 0 至 3 岁儿童进行摸底。2017 年 6 月,“慧育中国”项目在大银镇正式启动,督导员、育婴辅导员各司其职,对每个儿童开展每周一次且不低于1小时的入户家访活动,并对首批摸底儿童进行测试评估。
2017 年 2 月以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提供项目资金596万元,七星关区财政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拨到卫健部门专用账户,实现专款专用。卫健部门定期按照育婴辅导员、乡镇督导员工作完成情况,按照标准核算报酬,建立发放表册按时拨付到位。由区级督导员负责建好项目资金各类台账,同时由七星关区妇幼保健院负责,乡镇卫生院落实,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免费为 6-24 个月儿童提供每人每天一包营养包发放到位。截至目前,中国发展基金会累计投入该项经费473万元。
在下一步工作中,七星关区将儿童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巩固提升”的总体安排,合理制定工作规划,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总结经验和做法,建立和完善政策规范体系,打造“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大力推动“慧育中国”的健康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