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英水村村庄规划说明书
一、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精神,受佛子庄乡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市房山区城乡规划设计所承担了下英水村村庄规划任务。对下英水村村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现状勘查、问卷调查、入户座谈、资料搜集等调研工作。
l在房山区2008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下英水村被确定为重点村。
l依据《佛子庄乡域规划》下英水村为保留控制型中型基层村。产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涵养、旅游服务、休闲度假。
l《北京市房山区村庄体系规划》对该村的定位是:保留重点发展型村庄。
l村庄职能是:生态涵养、特种植、观光采摘
本规划结合下英水村的区位特点、用地条件,重点进行村庄整治和改善环境,调整村庄用地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地,安排
近期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从2009年2月开始,我所对该村现场实地踏勘。在规划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形式了解了村民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村庄整
治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改造模式,形成本规划方案。
二、总则
1.规划原则
(1)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规划近远期发展相协调,避免投资浪费。
(2)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体现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3)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4)规划建设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原则。
(5)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村庄各项建设。
2.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批复精神。
(2)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3)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育、生态涵养之间的关系,合理把握新农村建设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4)坚持与北京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乡村特、地方特和民族特。
(5)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政府服务引导作用的关系。
(6)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7)主要指导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北京市东西部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年-2020年)》
(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4)《北京市限制建设区规划(2006年-2020年)》
(5)《房山新城规划》(2005—2020)
(6)《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2月14日)
(7)《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11月1日)
(9)《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10)《佛子庄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年-2010年)》
(11)《佛子庄乡域规划》
(12)《北京市房山区村庄体系规划》(阶段性成果)
(13)《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4)《北京市重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及成果要求》
(15)房山区测绘所1/10000地形图
四、现状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下英水村为佛子庄乡辖村,位于房山区北部,乡境南部。西北1.5公里为佛子庄村,南1公里是中英水。下英水村村址海拔232米,聚落沿英水公路呈带状分布。
(2)历史沿革
因大南山脚下原有一股水质良好的山泉,北流成小河,注入大石河,人称英水。沿这条小河形成数个村落,统称英水,因该村位居下游,故名下英水。
(3)地质、土壤
土壤多为浅山褐土,土层薄,肥力差,干旱少雨。
(4)地形、地貌
村处大石河南侧一条山峪内,村址海拔232米,聚落沿英水公路呈带状。
(5)河流
英水沟是重要的排洪沟,由南向北汇入大石河。
2.人口
(1)人口情况:现状全村总户数229户,其中:非农户89户;总人口612人,全村皆为汉族。
(2)村庄劳动力分析:全村劳动力人数448人,村民以务农为主。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37人,从事第二产业30人,从事第三产业281
人。
(3)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3人,高中、中专123人,初中133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23人。总体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
25%,小学以下占50%以上,本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4)村庄人口的年龄构成:从年龄分布上看,60岁以上的人口占18.6%,超过10%的国际老龄化标准,该村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3.经济发展
集体收入:村集体2008年总收入109万元;集体总支出119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526万元,村集体债务总额391万元。主要来源是财政补贴金等。
个人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02元。
(1)第一产业:
1)种植业:
村内耕地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以林地、园地为主,大面积山场零星的分布着,柿子、核桃、杏、花椒等。
2)养殖业:
在村西北部有麝香鼠养殖区一处,现已形成规模。村委会北部的山上零散分布着养鸡、养羊、养蜂等农户。
(2)第二产业:
饮用水厂,位于村口,村委会北,解决部分劳动力。
(3) 第三产业:
银狐洞位于下英水村中,餐饮、商业服务业较齐全,分布在银狐洞口。主要有:饭店、商业为主。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村中现有民俗户10户,从业人员20人,总接待床位100人。
4.土地使用
根据2003年国土资源局“土地台帐”提供数据为:村域各类用地总面积220.336公顷(3305.04亩)。
土地统计(2002年)
面积(亩) 面积(公顷) 占总量的% 土地总面积 3305.04 220.336 100 耕地 24.3    1.62 0.74 林地 1459.395 97.293 44.16 园地 1430.025 95.335 43.27 草地
8.175 0.545 0.25 工矿仓储用地
121.395 8.093    3.67 住宅用地
127.635 8.509    3.86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38.76    2.584    1.17 交通运输用地
40.455    2.697    1.22 水域及未利用土地 22.755    1.517 0.69  其  中 其它土地 32.145    2.143 0.97
5.道路交通
(1) 村庄道路:
l  村庄主路,由村西经过,路面宽度约为4米左右。通往108国道,是村民的主要来往出行通道。 l  村内支路路面宽约3米,路面多为水泥路,道路狭窄,通行条件较差。 l  村中的宅前路为石板路或土路,路面狭窄,需要整治。
l  村内多数道路均未安装照明设施,现有的部分路灯亮度不足,村民夜晚出行困难。 (2) 交通:917在村口设有站点,没有其它公交车经过,村民外出很不方便。
6.市政基础设施
(1) 给水:
下英水村地下水资源匮乏。目前饮水接自银狐洞内,沿主路铺设管线,每日限时2小时,自来水管网老化严重需要改造。
(2)排水:
村庄内没有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雨水随现状地势排入英水沟,最终排至大石河。
污水各户有化粪池自家清淘或自然下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
(3)供电:
村内用电接自变电站,用电有保证,电线铺设情况良好。
(4)电视电信:
村内有线电视、电话均已接入,普及率为100%;各线路均采用架空明线。
(5)能源:
大部分家庭主要使用燃煤取暖、做饭,普遍反映燃煤比较贵,难以承担费用。冬季燃煤采暖,室内温度较低,村民希望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6)垃圾:现村内有垃圾桶20个,垃圾池3个,保洁员10人。村民把垃圾扔进垃圾池,垃圾不能及时清走,造成环境污染。
(7)公共厕所:村北银狐洞景区路两侧现有两处公共厕所,村内没有达标公共厕所。
7.公共服务设施
(1)福利与保障
新型合作医疗险参保人数为347人,参保比例为9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64人,享受最低生活补助的人数有22人,五保户2人。
(2)公共事业
l村委会位于村北,村委会外院为饮用水厂。
l村内现有一所卫生服务站,需要完善医疗卫生水平。
l村内商业主要以服务银狐洞旅游为主,以饭店、沿街商铺居多。受到旅游业受季节性影响很大。
l村内没有小学、中学,村内适龄学生到佛子庄就学。
l村庄北部有乡办敬老院一所。
l建身广场位于村北,健身器材不能满足村民需求
(3)公共空间:
一村一大
目前下英水村没有公园,健身广场器械较少,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8.房屋建筑情况
l村庄居民点受建设用地限制,住宅较为密集。
l根据对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民宅多为80年代以前所建,房屋质量较差,空房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