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
2.道德修养:认识关爱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他人需要时;发现和感知他人的困难和需要,并愿意付出爱心和行动。
3.责任意识:懂得在公共生活交往中,关心和帮助他人要用心了解他人需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愿,平等对待需要帮助的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反思在关心和帮助他人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重点)
2.知道在关心和帮助他人时,应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需要,学会平等、友善、真诚地帮助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愿。(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助人智慧的小故事。
2.教师准备:制作视频《亮亮的烦恼》《盲道上的自行车》;新闻视频《重阳节“井喷”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寻了身边的爱心传递者,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关爱,体会了助人的
快乐。可是帮助了别人,献了爱心,就一定能收获快乐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关爱他人的方法,做有智慧的爱心传递者”的话题。(板书:爱心的传递者)二、助人有方法
1.播放
播放视频《亮亮的烦恼》(根据教材第67页两幅图改编)。
2.提问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亮亮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可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接受亮亮的帮助呢?如果你是视频中的受助者,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预设1:亮亮对别人说话时语言不文明,态度太粗暴,受助者心里会不舒服。
预设2:亮亮说别人走路真费劲儿,是在嘲笑别人,受助者心里一定很难过。
预设3;亮亮话语中透着明讽,如果我是被帮助的同学,我会和视频中的同学一样,宁可自己搬凳子登高取书,也不接受亮亮的帮助。
3.交流
帮助他人时,我们该怎么做才更合适呢?
预设1:我们说话要有礼貌,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帮助别人。
预设2: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能啊笑别人,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
预设3:应该像帮助自己最好的朋友那样,以诚相待,语言要亲切、热情。
小结: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关心、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友善、热诚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人乐于接受。(板书:平等友善热诚)
4.情景表演
请同学上台把刚才视频中的两个情景用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再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随机采访表演者)
预设1:我帮助了一个不认识的小伙伴,当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兴奋与激动。我通过帮助他人结识了一个新朋友,感到很快乐。
预设2: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友善,心里暖暖的。
点评:一次举手之劳的相助,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伙伴成了朋友,说不定还能缔结一段珍贵的友情呢。而这,都源于热情与真诚。
预设3:接受了同学的帮助,我心里很温暖,因为她说话的时候一直握着我的手,还注视着我。
点评:看来我们在助人时不仅可以用亲切的话语来表达,还可以通过握紧的双手和关注的目光传递爱心和温暖。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友善、热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也能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快乐,让我们也怀揣着友善与热诚向别人伸出援手,传达善意吧。三、助人明需求
1.播放
播放视频《重阳节“井喷”的爱心》。
2.互动交流
新闻中的志愿者在敬老院友善而热诚地奉献了爱心,可为什么老人们并不高兴呢?如果你是敬老院的老人,你会对这些志愿者说些什么?
预设1:你们这些志愿者也太热情了,一天来好几拨人,谁来了都要给我洗脚,一边洗一边拍照,我觉得自己好像成了你们拍照的道具,感觉好累。
预设2:你们这些志愿者每年只在重阳节来敬老院,平时见不到。敬老院里只在重阳节时热闹有趣,平时还是冷冷清清的。
预设3:敬老院里有专门的护工给我们洗头、洗脚、剪指甲,帮着洗头洗脚这些并不是我们最需要的。
追问:那么,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老人日复一日地住在相对封闭的敬老院,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预设1:老人们在敬老院一定很寂寞,他们需要经常有人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
预设2:我们可以去给老人们演演节目、读读报刊、讲讲身边的新鲜事,也可以听老人们讲他们过去的事情。
预设3:我们可以组建一个爱心敬老小分队,队员们每月轮流到敬老院奉献爱心,让老人们每个月都过“重阳节”。
小结:看来大家都是善解人意的孩子,能够用心体会敬老院老人的需要,说出了他们最想得到的爱心和帮助。
3.反思交流
这些志愿者扎堆敬老的方式实在不可取。下面请同学们反思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做过热心助人却没有用心了解他人需求的事例?
⑴预设1: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正在斑马线旁边站着几个小朋友以为老奶奶要过马路,不由分说,架着老奶奶就扶过了马路。谁知过了马路才知道,老奶奶根本就不是要过马路,而是在等家人。
追问: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老奶奶在无奈地摇头。如果先打个招呼,问上一声“奶奶好!您需要什么帮助吗”,这样,是不是既让老奶奶感受到了你的热情与爱心,同时又避免了“强行助人”所带来的尴尬?
预设:有一次,妈妈请她的朋友吃饭,我为了表示热情,就不顾阿姨的推辞,不停地用自己的筷子给她夹菜,可是,阿姨却慢慢皱起了眉头。
追问:同学们,大家猜猜看,阿姨为什么皱起了眉头?
预设:阿姨可能并不想吃这么多。吃吧,会吃撑,不好受;不吃吧,又觉得盛情难却,也造成浪费,这让她很为难。我觉得阿姨皱眉还有可能是因为你在用自己的筷子给她夹菜,希望你能用公筷给她夹菜。
点评:看来助人时需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
(2)预设2:有一年“双11”刚过,我从小区门口路过,看到快递员的货物摆了一地,就趁他忙的时候帮着他把一地的货物搬到了车厢里,谁知快递员说那是他按楼号分门别类摆放好等待顾客领取的,我的帮忙让他白忙活了。
追问:听了快递员的话,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预设: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自己帮了个倒忙。以后得先弄清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再伸出援手。
点评:看来我们不能仅有热情,还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⑶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认识到,帮助他人时只有助人的热情和意愿还不够,更应该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用心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恰当地表达友善,尊重他人的感受,这样才能给予有困难和遇到麻烦的人真正的帮助,让对方体会到真正的爱心。(板书:了解需要)
四、助人需智慧
1.播放
播放配乐故事特殊的岗位(教材第69页)。
2.互动交流
班主任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方明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班主任?
预设1:班主任怕方明得知这一勤工助学岗位是专门为他“量身打造”的,会不好意思或者难堪。
预设2:班主任不想让方明有心理负担,希望方明通过自己付出的劳动领取补助。老师为了帮助方明,保护他的自尊心,动了很多脑筋,是一位有爱心、有智慧的班主任。小结:方明的班主任是一位既关爱学生,又富有助人智慧的老师,他尊重方明的隐私,巧妙地保护了方明的自尊心,堪称智慧的爱心传递者。(板书:尊重隐私)
3.拓展交流
其实古今中外,这样有智慧的爱心传递者还有很多,课前大家也收集了有关智慧助人的故事,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1:我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苏珊的帽子》,讲的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帮助学生的故事。因为化疗而掉光了头发的苏珊不好意思到学校上课,她的班主任老师就在苏珊到校上课的前一天要求班上每位同学从第二天起,都戴上自己最新奇的帽子到学校上课。苏珊来到学校,看到大家跟她一样都戴着帽子上课,便忘记了自己掉头发的事,也忘记了不好意思,每天都开心地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
预设2: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王羲之助人卖扇》的故事。有一次,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一位
老婆婆因为扇子卖不出去而发愁。王羲之就拿出笔墨,在这些扇子上题字,众人看到这些扇子上竟然有王羲之的墨宝,纷纷出高价购买,不一会儿就抢购一空。老婆婆开心地笑了。
提问:听了这些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想起了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把它送给故事里智慧的爱心传递者。
预设2:我特别敬佩那两位老师,他们在帮助学生的时候,还想尽办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希望我以后也可以用智慧去关爱和帮助别人。
小结:这些故事让我们在会心微笑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启发,老师今后也将会以方明和苏珊的班主任为榜样,在生活中智慧地关爱我的学生。希望同学们也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意愿,让自己的助人行为闪烁着智慧之光。
五、助人我能行
宣布助人任务: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少助人的方法,光是纸上谈兵可不行,让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助人小任务。
传递爱心
1.任务一
张华同学的脚骨折了,待在家里养病的他,既想念大家又担心落下的功课。作为他的同学,我们该怎么办呢?
预设1:我准备每天放学后去他家里给他补课。
追问:为你的这份热忱点赞!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么长的时间都由你一个人帮助张华,吃得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预设2:我们可以几位同学在网络上组建一个爱心学习小组,每天安排一位同学给张华视频讲解当天的学习内容。他有不会的问题也可以在内提问,我们大家在里给他解答。
点评:懂得利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借助现代化通信方式,有效解决张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可贵的是,你们用友善和热诚,为张华带来了集体的温暖。老师替他谢谢大家。
预设3:我准备经常打电话给他讲讲学校里的新鲜事,帮他排解寂寞。
点评:你能想到张华离开集体后的寂寞,相信你会将校园的快乐带给张华。
预设4:我想送给他一个足球,祝愿他早口康复,并与他约定等他脚伤好了,我们一起在操场上踢球。
点评:用一起驰骋绿茵场的约定来激励张华,这个目标会促使他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能带给他更为长效的激励。这真是个富于智慧的好办法!
2.任务二
马路边,一位盲人阿姨正拄着盲杖在盲道上行走,前方不远处有辆自行车停在盲道上,挡住了阿姨前行的道路。这时如果你在旁边,会怎么办?(播放视频(盲道上的自行车))预设1:我会走过去,搀扶着盲人阿姨绕过自行车。
预设2:我会赶紧跑过去,悄悄把自行车挪开,让盲人阿姨顺利通过。
追问:大家表达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扶着盲人阿姨绕过自行车,另一种是悄悄移走自行车,两个方法都能帮助阿姨,但究竟哪种做法更合适呢?
预设1:我觉得应该移走自行车。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这位阿姨,还能为后面经过的盲人提供方便。
预设2: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妈妈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妈妈告诉我不要好奇地盯着看,在他们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把他们当正常人看待,这是对残疾人的一种尊重。我想,对这位盲人阿姨也应该这样。我也选择移走自行车,这样盲人阿姨就不用被别人拉着绕来绕去,她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弱者和需要照顾的对象,这是对盲人阿姨的一种尊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