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读书笔记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问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作者简介: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以对人际互动的分析而闻名。其他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精神病院》和《框架分析》等。
摘要
第一章污名与社会身份
污名又称stigma,其实原意是烙在奴隶们身上的烙印。现在被戈夫曼用来的引申义是指一个人实际的某些特征和想象应该成为的样子之间的差别特征。更有趣的是戈夫曼认为这种stigma只是不同于正常人(normals)的痕迹。所以并不是那个特征绝对是坏的,而是他和他被期望/想象的正常样子不同。比如说一个建筑地盘的体力劳动者却在周末去图书馆,这也是一个stigma,因为这让他和他应该是的正常样子不同。
污名:①虚拟社会身份和实际社会身份之间的差距②与成见不吻合的不受欢迎的特征③特征与成见之间的特殊关系。污名根据是否可见区分为discredited和discreditable。
三种污名:①痛恨身体残废②性格缺陷③集团污名(tribal stigma)
常人对待污名的态度:①轻视、敌视②歧视③污名术语④增加缺陷或神奇特征⑤视其自然防卫为缺点表现
受污名者心态:①自闭、自成系统的荣誉观②认同“正常人”,希望平等而不得,因缺点而生羞耻③受污名者生活处境核心特征:接受的问题④社会身份中未受损部分所应得的尊重和关心⑤因受损部分而得不到,受到拒绝
受污名者反应(常人和受污名者互不接触情况下):①直接尝试修正(结果往往是转化的自我:有污点的人(有污点纠正记录的人),且过程中易受欺骗②间接纠正,掌握一项一般认为无法掌握的技艺了③利用污名的间接收益,把污名作为借口推卸所有失败的责任④以考验为祝福和财富
常人与受污名者互动立刻面对污名的种种后果:①受污名者不确定常人对其“真正”的态度(是否接受,是否仅用污名界定)②受污名者忙于计算自己给人的印象③受污名者感到解释标准被削弱(要么过于降低,高估其成就,要么提高,把正常反应当成污名征兆)④受污名者隐私受侵犯,常人认为只要对其同情和体贴就可以随心所欲
自己人:同样受污名者
能够一起组织生活但可能夸张自己受害的故事也厌烦同道中人的故事
明白人:是常人,但特殊的处境让其了解和同情受污名者,也受到受污名者的接受和享有某种受礼遇的成员资格。明白人是边缘人。
也许有转变观念的经历,也需要等待确认礼遇资格
或者其明白来自工作环境,要么满足受污名者需要,要么迎合社会对其行动,也因此会分担其耻辱,且向其近亲传播。
正常化(normalization):常人把受污名者当做常人对待
区分于规范化(normification):有污名的人把自己呈现为普通人的努力,尽管其并不一定掩饰缺点
①礼遇污名②膜拜污名:用喜爱反应还击恐惧反应③礼遇污名能让常人和受污名者都感到不安:让每个人面对过多道德;易受常人误解,觉得他们唐突无礼。④礼遇污名者也会遇到受污名者的坎坷,但缺乏防御方式;另外与受污名者类似,他也会怀疑受污名者是否真正接受他。
四种道德生涯模式:
①生来就有污名。在不利环境中社会化,学会和接纳了达不到的标准。
②家庭和邻里为年幼者充当保护膜,信息控制,避免自我轻视,视自己为普通人。无法受家人保护时的道德体验,面对真相,发现过去对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
③后来才受污名,或者才发现自己discreditable。后者会让其重新认识其过去的经历。由于之前就明白什么是常人和受污名者,重新认识自己时可能越来越不赞同自我。
④在外侨体中社会化,接着必须学会周围人认为真实恰当的第二种存在方式。
第二章信息控制与个人身份
社会信息:关于个人的持久特征的信息,标记是本能的、具体的,当面传达与接收
有些标记长期被看到,被反复寻求和接受,称为符号(symbols)
①补充信息,如婚戒
②确立声望、荣誉和地位,即地位象征或声望符号(prestigious symbols)
③污名符号(stigma symbols),引人关注身份差距、打碎画面、降低评价
④否定标识(disidentifier),如文盲戴眼镜装知识分子
⑤尚未约定俗成为信息载体的标记,加分(points)或出错(slips)
标记对不同体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物以类聚,人以分
可见度:①为人所知(knownabout-ness),是不是知道这种污名②刺眼(obtrusiveness),多大程度上干扰互动,如坐轮椅者开会影响不明显③被感知的焦点(perceived focus),与社会情境中任务的相关性
个人传记个人接触的增多和关系亲密会淡化分类态度,转为同情、理解和务实地评价个人品质。因此污名主要和公共生活、陌生人的非个人接触、连续体中的非亲密关系有关。
我们是否认识该受污名者影响污名管理问题——个人身份
小社交圈内人们彼此独特(unique),这牵涉到:①明确记号(positive mark)或身份挂钩(identity peg),如照片形象或亲属网中位置②全套特点的组合,区分于其他人③核心本质,彻底有别于与他最像的人
社会身份的规范:社会人格(是否知情)个人身份的规范:信息控制(是否告知)
社会识别(social recognition),了解其传记信息的人通过社会亲自认出他,并进行接触——一个人在交际仪式
大众传媒让私下之人成为公众人物的核心作用:公众形象可能经过片面的夸张而与直接认识的人得到的形象有出入,后者甚至可能受到前者带来的虚拟要求的矮化和损害——要么风光不再;要么声名狼藉。中的角,名人与声名狼藉者在管理个人身份方面的类似——隐私被侵犯方面与受污名者类似。
装的问题①视为常人带来的奖赏导致了有意的装②污名无法适当地泄露给陌生人,坦率和得体之间倾向于后者③与本就被遮掩的部位有关的污名,装变得不可避免社会学不关心,而关心一个人可以与那些如果愿意就能他的人保持何种关系——
装的人的双重生活的不同模式:①事实发生在过去,则担心能转播的人②事实发生在当下,
则不光担心被转播,还担心被当场抓住③知道其把柄的人越多其处境越危险双重生活:涉及自认为了解他和真正了解他的人—第一重双重生活的风险是遇到或恶意揭发;第二重的风险或许更大,是无意中的暴露。
装的自然周期:①心地装,不知自己在装②非有意地装,中途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在装③闹着玩地装④在非常规性的社会生活中装,如度假和旅行⑤在常规性的日常场合中装,如工作⑥最后是“消失”——在一
切生活领域内彻底去装,只有自己知道秘密空间世界被社会身份划分——由于其特殊社会身份,身处的地方可分为三种:①禁地,禁止他这种人闯入(有时默认伪装的闯入)②全民之地,人们仿佛把他当做合格③后院,无需遮掩污名,与同类人在一起(无论自愿与否,可能觉得风趣,也可能容易因撞见别处认识的正常人而丢脸)
第三章体定位与自我身份
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区分:
社会身份:考虑污名化
个人身份:考虑信息控制在污名管理中的作用,引导有关建议给予特别关注,对自身处境,自身连续性及自身特征的主观感受。
蒙受污名者将“自己人”分层(污名明显和刺眼的程度)如:听觉困难者坚定认为自己不是聋子;视力欠缺者顽固认为自己不是瞎子。
蒙受污名者显示自身暧昧无关是否与自己同类密切联盟:厌恶→认可→制约→羞耻本身→令他羞耻的东西
提供给蒙受污名者的准则包括的标准内容:①暴露和隐瞒的一种可取模式②对付棘手处境的套路③应当给自己人哪些支持④应当与常人维持哪种友善关系⑤针对对同道中人的歧视,哪些应当视若无睹,哪些应当公然抨击⑥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呈现为像任何人其他人那样的常人,又应当在多大程度上促使自己接受一点点不同的待遇⑦与同道中人有关的事实,哪些应当引以为豪⑧应当怎样“勇敢面对”自己的与众不同。
第四章自我及自我的他人
污名管理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特征,在身份规范的地方都会发生。
自我——他人,常人——蒙受污名者的一体性。
蒙受污名者与常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果一方可以显得脆弱,那么必然可以认为另一方也同样如此。(火腿和腿的策略)
在一个方面蒙受污名的人恰恰能对在另一方面蒙受污名的人显示出所有正常的偏见。①拥有不良道德记录,蒙受污名,能够起到在表面上进行社会控制的作用②让某些宗教,种族和民族体蒙受污名,可以把这些弱势体从各种竞争渠道中排挤出去③贬低那些身体畸形的人。有助于必要地缩小求偶时的选择。
第五章偏常行为与越轨
社会越轨者核心:,者,为非作歹者,爵士乐手,犯罪分子,流浪汉,酒鬼,游民,放荡不羁的文化人,职业赌徒,海滩居民,同性恋者,城市里不知悔改的穷人,剧团成员,游艺团成员……(不能利用现成机会在各种公认的社会通道上飞黄腾达;公然对上司表示不敬;缺乏虔诚;在社会激发世人积极性的各种规划中,代表失败。
两种偏常者:内体的越轨者和社会越轨者。(两种类型相近社会类型:族和种族的弱势体和下层社会的成员)
处于不利地位根本没有蒙受污名:①与吝啬、自私的配偶结婚的人,或者手头不宽裕却必须抚养四个孩子的人②生理缺陷妨碍生活,连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身患残疾。
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感觉有点难懂,涉及到许多专有名词,印象有点模糊,或许需要读上几遍才
会有效果的吧,不过多少有点体会。这本书中有许多生活例子(引自小说或传记)来说明各种情况,结合例子来理解就显得轻松许多并且不显得枯燥。它提供了我们理解社会人际交往活动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生活中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规律与奥秘,各种人际交往活动,戈夫曼主要论述的是蒙受污名者与常人的互动,污名可分为多种,大体有生理污名,背景污名,性格缺陷,它使人们对一个体区别对待。蒙受污名者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的污点,内心极为想做一个正常人,但由于某个特征又无法成为一个正常人,羞耻感油然而生,蒙受污名者往往会从相同经验者那里寻慰藉抑或经验,这仅限于可见的污名者,对于那些没有暴露自己的污点的人,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污名很好的隐藏起来,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紧张情绪。对于某些蒙受污名者来说,会去掌握一些常人看来有难度的技艺以显示自己,或用污名当借口,解释自己的失败。
在不同场景下,蒙受污点者有不同表现,这里戈夫曼特别阐述了一下“装”的艺术,极具讽刺意味。社会中的常人也在演绎“装”的艺术,以免自己的生活被打扰或自己平静的内心被打乱。戈夫曼不仅要考察蒙受污名者人际间互动心态和策略,而且还要考察常人如何对污名者展开互动。常人一方面要求蒙受污名者把自己当常人看,不要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又要求蒙受污名者极为坦然地接受常人对他们的看法,并友善地接受常人们的帮助。但与此同时,又要求蒙受污名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造成常人们生活的紧张和尴尬。
对于“装”的艺术,对于现今中国来说,仿佛更具讽刺意味,社会中,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都带着面具,各种,各种阿谀奉承,各种假象欺诈,似乎有点过激了点,但看到这一点,大脑中想到的就是这些,似乎已脱离了污名本身,延伸至更远的层面。
对于“施污者”与“承污者”,两者关系是对立的,“承污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面对的是各种舆论打击,或者是盲目的排外。正常人会劝蒙受污名者摆平心态,不要在意自己的污名,而又会对他们区别对待。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人际关系中”一种令人大大丢脸的特征”。管理具有潜在破坏力的信息对我们的“社会身份”,“个人身份”和“自我身份”至关重要,蒙受污名者可以通过此技巧管理自己未被披露的丢脸信息。
污名给人的印象总是与“越轨”,“偏常”相联系,往细的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污名,怎样控制管理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形象塑造的重要关注点,通过本书,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怎样管理各种信息以及一些基本的交往问题,社会趋于复杂,人际关系互动亦是如此,“污名”带给人们的启示不仅限于这些,还有怎样对待,怎样尊重等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本书需多看几遍,方能领会其中的要旨,由于时间问题,我只看了一遍,所以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偏差,不能很好地概括或表达它的关键点,只选取其中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