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
  杜甫,这位于〝万万多难〞中成长起来的〝诗圣〞,是唯一一位可以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但他却并没有李白的飘逸洒脱,他用沉郁悲怆的声音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被铭刻在历史长卷中,永不磨灭,就连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首跌宕起伏而又沉郁壮美的长诗.
  杜甫早年的生活与盛唐接轨,他怀着与其他大唐仕子一样的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更兼具几分在唐朝巅峰时期生活的骄傲,使得他即使经历几次仕途失意也不忘初心,在日趋腐化的统治集团中寻自己的出路,在长安的几年,他并未得到显要的官职,但却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在长安的日子日愈困苦,他的视野就日愈广阔,他的诗仿佛是被现实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自传的真实和史诗的悲壮.他早年还只是在感慨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然而在饱经战乱.流亡后,他于天地之间沉吟出的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的人生仿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迈入老年的他早己被苦难的生活剐了千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许是他中年时期发出的最沉痛的感伤,然而在老年,尤其是在老朋友严武病逝后,他的每一首诗都似满含自己一生的辛酸,他渴望回到故园,与亲友重聚,改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现状,可是,当听到白帝城的万户捣衣声时,他依旧是那个孤独的漂泊者.
  冯至曾赞杜甫道:〝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淡衣裳〞,是杜甫苦难的生活将他的诗推向巅峰.杜甫一生的理想虽未得实现,可正是如此,他才能从安逸腐化的官宦生活中解脱出来,他在现实中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没有那个动乱的时代,就成就不了当年的〝诗圣〞.他的诗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刻画,无论经历什么,他都不改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生活的忧虑.他的诗早已扛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
  年青时与友人纵情饮酒的豪情终化为虚有枯槁的躯壳里安放着的灵魂,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倾吐,消逝地如此不甘.多少年的流亡.多少年的漂泊,无数次的仕途失意,都不能扑灭这位划时代的诗人心中为国家.为人民燃起的雄雄火焰.正因如此,他也在人们心中长存.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
  旁人写诗,大都描写风花雪月,只有杜甫,声声呜咽,字字泣血描写这人世间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诗大多深奥精妙,只有杜甫以诗写史,心忧天下.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概括.他前期与后期的生活境况与唐王朝息息相关.他出身士族,家境优渥,足以支撑他游历江南的经历,当时的他有〝裘马颇清狂〞的豪迈不羁,他用放荡和轻狂鄙视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为家族的影响,杜甫与所有的文人一样,有求取功名的上进心,于是他来到长安渴望凭借诗情与宏图伟志在官场上大展身手.但当时,官场的争斗让他无官可做,他却仍然不死心,困居长安十年之久.十年间政治显露腐败,百姓生活日益艰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愈加严重,十年的磨砺让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开启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见证了繁华的衰败,经历了百姓的疾苦,他长期处在社会的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亲人的悲欢离合都写进诗中,把自己的哀叹与对国家的期待融进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仍然为天下的寒士发声,为贫穷的老妇送去食物,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担忧,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一颗明星就此陨落.
  杜甫一生拥有数之不尽的朋友,有些引荐他,有些接济他,有些担忧他,却只有一个人杜甫受他影响,仰慕其风采,那人就是李白.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后人评价李白与杜甫之间犹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这是何等的友情能让杜甫在听到〝李白,世人皆欲杀〞的言论写下〝不见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诗句.杜甫一生写了_首关于李白的诗,他们的友情像大鹏与鸿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鸿雁不断的为相遇吟鸣,而大鹏已经怀着热情的心翱翔.
  杜甫从世家公子到官场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没有李白的潇洒,没有陶潜的避世之心,有着屈原式的坚忍却比屈原更坚韧.杜甫的一生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但却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
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
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个人传记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的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