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思乡的意象有:月亮、笛(芦管)、梧桐、杜鹃、猿啼、天涯、高楼、乌鸦、浮萍、舟等。
1、月亮: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因而常对月引发思乡之愁。
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翻译: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此句写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月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
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
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2、笛(芦管):
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在外的游子往往借助笛声,传达出他们漂泊天涯、思念故园的离愁别绪。
例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翻译: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句诗是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梧桐:
思乡的诗词
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会让人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翻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写词人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
4、杜鹃:
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例句: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难》
翻译: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赏析:此句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猿啼:
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赏析: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
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6、天涯:
天涯是游子漂泊之所,和它所对的便是游子魂牵梦萦之地——故乡。因此,天涯和故乡往往作为对立的意象一起出现在古典诗词里。
例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赏析:此句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