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永生将军的红故事演讲稿
1951年,在华东军区党代会上,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把刘永生叫到主席台前,大声地向全场代表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就是刘永生,闽粤赣边有名的游击大王、游击司令!”顿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
刘永生被称作“游击大王”“游击司令”,并非陈毅的发明。但陈毅的这一番介绍,可以说是对刘永生长期坚持在敌后开展和指挥游击战争,创造辉煌业绩的褒扬和赞许。
的确,刘永生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共20多个年头,先后担任福建军区独八师第八团团长、永东游击队司令员、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五和第七支队支队长、闽西经济工作队总队长、王涛支队支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纵)队总队长和司令员等职,战斗生涯一直都是在闽粤赣边游击战争中度过的。这是他坚决服从组织需要,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结果。历史上,他也曾有过几次可以离开这个环境的机会。如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开赴苏皖前线时,他只要稍加争取,也是极有可能进入二支队作战部队北上抗日的。但为了工作需要,他毅然放弃了。因为当时二支队在闽西还有一个后方留守处,需要一支警备部队配合工作,二支队司令部决定由智勇兼备的刘永生任连长的六连留下,
担负这一任务。然而时隔不久,国民党当局居心叵测要求,闽西共产党不能留武装,要全部开赴前线。组织上为顾全合作抗日大局,只得决定六连也开赴苏皖前线,投入抗日作战。刘永生以为这一次总算盼到进入新四军正规部队上前线杀敌的机会了。但当他和陈茂辉、熊兆仁等历尽艰难曲折,把六连带到浙江江山时,他又接到新四军军部命令,要他折返新四军南昌办事处接受新的任务——继续回闽西南坚持斗争。起初,他也确实不大情愿又单匹马回闽西南去。但当南昌办事处负责人曾山做了他一番工作后,他想通了,毫无怨言地接受了组织决定,千里迢迢回到闽西,继续当“游击大王”。
“常胜将军”“中国的夏伯阳”
刘永生在几十年的游击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几乎百战百胜,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常胜将军”“中国的夏伯阳”。根据有人统计的数字,刘永生生平所指挥的战役战斗,多达千余次,且绝大多数都是胜利的,还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小胜大的出奇制胜的战例。如“白砂攻坚战”“五乡破袭战”“黄汪桥伏击战”“山狗坳打‘狗’”“智取天后宫”“田螺形大捷”“巧袭高陂”“闪击”“歼敌三乡”和“力克蕉城”等。
刘永生之所以能常胜,主要是他能自觉运用军事思想,执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如“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作战原则,他不仅自己始终坚持贯彻,而且还经常对部队进行灌输教育。同时,在实践中,他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形成自己的特和风格。如何做到“识敌而战”,对不同敌人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如何果断处置战机,根据实际情况既能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一路,以多胜少,又能组织突击队,集中火力猛冲猛打,以火力和气势压倒敌人或攻其不备聚而歼之,实现以少胜多,他都颇有心得、游刃有余。特别是对一些无准备之仗,刘永生也常常能以他的大智大勇,成为赢家。他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当我军与敌军发生遭遇战,或我军遭敌袭击或伏击时,我军绝不能示弱,也不能因慌乱而自败。相反,我军应该坚决果断、勇敢地冲上去贴近敌军,首先从气势上压住他们,用猛烈的火力镇住他们,从而动摇敌方之军心,这样,战场的形势就会出现有利于我军的转机。刘永生的这一过人胆识确实在他几十年军事生涯中创造了许多奇迹,如“大阜退敌”“凉伞岽遭遇战”“采坑凹突围”等,都是他这方面的“杰作”。
“老货”“贴心将军”“糍粑团”
在刘永生众多的外号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老货”了。在他的部队里,不分职务高低,不管年长年幼,大家都管他叫“老货”。甚至许多熟悉他的老百姓也叫他“老货”。
“老货”含有“老人家”或“老家伙”“老东西”的意思,并非使人乐意接受的雅称。但人们怎么敢对这位资深权重的军事指挥员称“老货”呢?其实,这个称呼最初是由刘永生自己叫起来的。他说队伍中他年纪比较大,要大家不要对他称“队长”“司令”什么的,只管叫他“老货”就行了。广大指战员因为刘永生平易近人,与干部战士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妹,也就不避忌讳,管刘永生叫起“老货”来,而且越叫越亲热。从这个外号,人们看到了刘永生密切联系部属和众,与部属和众打成一片、手足情深、肝胆相照的一个指挥员风采。
陈毅的故事刘永生爱兵如子。指战员受伤时,他常常亲自去采草药;行军时,他常常替年小或体弱战士背支或行李;宿营休息时,他常常与战士们一起睡地铺,嬉戏打闹,一起唱歌娱乐,还经常帮后勤拎柴洗菜挖厕所;吃饭进餐,他同战士们同咸淡共丰俭,不搞半点特殊。指战员遇有困难,他倾其所能帮助解决。由于他的这些对指战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与战友们亲密无间的感情,战友们又送给他一个美称,叫“贴心将军”。
刘永生胸怀宽广,能够最大限度团结同志一道工作。如当时部队中部分军事干部对知识分子存在偏见,而他却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哥”,并同他们交朋友,与他们促膝谈心,诚心向他们请教问题。对于转入革命队伍的俘虏兵,刘永生也非常尊重和爱护,对他们中有
一技之长的人,还善于起用,如请他们当教官,讲授军事和文化知识等。特别使人折服的是,刘永生还善于容纳历史上同自己有过过节的人一起工作,不计前嫌。由于刘永生具有善于团结各方面人士一起工作的胸怀,久而久之,又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糯米团”,善于“黏”住人。他爱部下,更爱老百姓,“军民一家人,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他教育干部战士时常念叨的一句话。他敬老百姓如父母,乐与众打成一片。如在战斗间隙,除经常到众家里串门、走访、谈心外,还常带领战士们帮乡亲劳动。每当攻下敌人粮仓,他首先想到的是救济贫困众。尤其是部队遵守众纪律的工作,他抓得特别严,要求绝对做到秋毫无犯。如1948年其部队中有一个新入伍的炊事员调戏帮助挑水的姑娘,被告发后,刘永生怒不可遏,对他做出了严肃处置。军民鱼水情,这是刘永生获胜的基本秘诀之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