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治国故事读后感300字
    今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那就是写一篇关于观看“清廉”书籍的读后感,但是“清廉”是什么意思?我还不知道呢?所以,这个疑问已经在我的心里已经待了一天。我带着疑问回到了家,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妈妈,“清廉”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清廉是清正廉洁的意思。”但我还没有明白,只好上网查资料。网上对清廉的解释指的是:“清白廉洁”。
    流传至今的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不禁会令人肃然起敬,由衷地称赞这些清正廉洁之士。在清朝初的时候,陈居官至闽浙总督。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临终时仍身穿着粗袍布履。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把自己应得的三万两银子全部用于修复炮台等公务之上。他常说:“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之所以贪污妄取,都是因为奢侈挥霍,取用无度,不能节制。我初任知县时,一钱不取也不至缺衣少食,就是因为重视节俭。”康熙皇帝便称赞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
    除了一个故事就是:存有一位清朝人姓李,搞了三年的知县,因为上司向他索要钱财,他反对了上司的建议与作法,为了可以清清白白在人世间活下去,也为了上司不再贪腐,便辞任了现任官职。辞行时,他的清正廉洁正气把老百姓敬佩了,于是,老百姓恋恋不舍,痛哭二者送
陈毅的故事来。
    看了这两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们在生活中是否有像这样的清廉的人呢?有,当然有。就像我们的老师,他们就像园丁一样,用知识来喂养、哺育我们这一些祖国新生的花朵,他们辛勤付出,不求回报,只愿我们长大之后,能为祖国做出贡献。老师们虽然没有那么的出名,那么的伟大,但是,老师确实是离我们身边最近的清正廉明的人。
    而做为我们学生必须从小学做人,研习搞堂堂正正的人,研习搞清清白白的人。我们的道德品质同意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都必须永远忘记我们的共同目标:搞一个廉洁自律、正直诚信的人,像是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正在电脑上搜索廉政小故事。突然,一个标题在我眼前闪过:陈毅的“补品”。这个标题吸引了我,我决定要看一看陈毅的补品到底是什么。
    故事的内容就是这样的:出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至二十八团表达会议精神。二十八团党代表何工长恳请陈毅喝茶。有些战士说道,陈主任去了,就要特别看待。可是有些战士不坚信,便急于亲自回去看看个究竟。何工长掏出了一个大纸包,说道这就是最出的补
品。战士们急忙用手刺破窗户纸。没想到他们喝得也就是南瓜汤、白米饭,大纸包里就是一些辣椒粉。
    这个故事讲了陈毅虽然是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但是他从不自大。也和战士们一样吃些粗粮拌饭。不会吃一些比战士更好的东西。
    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王雅南曾经出任过我们班的班长。她深入细致搞好每一项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存有困难的时候她也可以竭尽全力地回去协助他们,人缘也极好。每次老师布置给她的“作业”,她都能够及时顺利完成,从来不拖拖拉拉。经常受老师的表彰。虽然她很被老师器重,受同学们的钟爱,但是她从来不可以存有“我就是班长,我说了算”这种作法,从来不可以自豪。这给我们践行了一个较好的榜样。因此,她在我们同学眼中,就是一个模范学生,三好学生,老师也很讨厌她。
    就拿班长这件事说吧。当上了班长,要全心全意为班级服务,为老师同学服务,要更加热爱集体。不能过于骄傲、自满。要是你这样的话,就会让同学们后悔让你来做班长,你的威信也就低了许多。
    所以,无论你当了多小的官儿,存有了多小的成就,你也无法狂妄,一定必须忘记一个词:人人平等。
    为丰富自己的廉政知识,近日我阅读了廉政书籍《中国廉政史话》一书,通过阅读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我觉得该书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借鉴和参考作用。
    追根溯源,“廉政”的概念古今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就是指廉能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尽管“廉政”迄今还没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致存有:催生一个公正冬至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创建清正廉洁高效率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定并严苛实行保证政治冬至的政策措施、建议各级官吏践行廉洁奉公的官德与不贪必自的私德。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融合与辩证统一。
    “廉”这个字素来是形容清官的,它可以组很多词,就说:廉洁吧!与这个字相对应的,则是“贪官”、“奸臣”、“贪婪”、“奸诈”。是呀,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因贪图短暂的利益而丢了
饭碗性命;又有多少人,因为维护百姓的利益,反抗那些贪污官员收刮民膏,留得千古英名,永世垂青。在我脑海中,就有这么一个清官――董必武。
    他就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他的生活也很朴素。我曾写作过他的一篇廉能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董必武的一个侄子去看望他,其实,他是想见见世面,然后并且通关系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董老却对他施以严格的要求:不准用小车,不准暴露他和董老的关系。侄孙子回家时,董老特地交代他:“虽然我的地位很高,可是不能乱开支。即使你家困难,也得自己克服。”他的侄子赶忙说:“你没钱给我不要紧,只要写个‘条子’给我,我去县政府,很见效。”董老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他:“不能受特殊照顾。”
    念了这篇文章,我感慨很深:董必武老人为了维持廉能,公正,不想侄子受到一点恩惠。
    在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有人带了一样礼品给你,想托关系办一件事情,你不能接受,因为你等于是在包庇别人。
    可是,看一看我们身边,就不难辨认出,我们身边的同学对“清正廉洁”就是不值一提的,他们就缺乏一颗清正廉洁之心。个别同学为了在别人面前夸耀,上装大方,摆阔气,生日时
恳请别人回去家里上开生日宴会,卖东西大手大脚,不比自学比穿著……这些犯罪行为例如一个个不人与自然的音符,令人疼!我们必须使董必武“清正廉洁正直”的品格例如丝丝春雨般渗透到我们的心田,永远在我们心中扎根。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它使人威严,更使人崇高。有这样品格的人都十分伟大,他们从不贪图利益,一心为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近日,我老朋友读到了《清正廉洁教育读本》。在这本书中,我重新认识了许多清正廉洁的人,他们的故事使我极其钦佩。其中最而令我崇拜的就是明朝官员――徐恪,下面使我来说一谈他的故事吧!
    徐恪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为官一向体察民情,为民着想;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忠心效上,清贫一生。清官海瑞曾夸赞徐恪:“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恐怕很难超过他。”
    在徐恪出任工科郎中的时候,存有一名宦官想要担任掌权明朝负责管理征税商税,乘机从中赚取油手。徐恪等人晓得后,上奏给皇帝,极力反对。这名宦官获得消息后恼羞成怒,心想:你徐恪不想我当上这有名无实,我也不能使你存有好日子过!于是,他向皇上“献策”,
说道徐恪等人心怀不轨,朝廷千万无法器重。他私下去搜集徐恪所谓的过错罪状,想要予以诬陷,但一无所获。徐恪当河南巡抚时,曾统辖众多王府。由于稽查勤政,以致河南的皇亲国戚对他极为反感,存有一次,宜州、永宁同意忽回去这个眼中钉,就诬告他,结果没顺利。终于有一天,徐恪入王府讹跑了端的礼门,被二王告上皇上那,皇上再降了徐恪的职。徐恪卸任那天,不少官吏和无数百姓哀哉二者送来,一位科下晓得徐恪积蓄甚少,想赠两三千以作旅费,徐恪婉拒了,徐恪为此而深感羞愧,感慨道:“竟然除了人不介绍我徐恪的为人之道!”
    读完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徐恪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著优良传统的民族。清正廉洁、忠直不是嘴上说道出的,它就是千百年来,那些有志之士、正义之士不择手段以生命为代价而汇聚出来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从小就要言廉明洁,从小处来说就是必须培养勤俭节约、自律力行、大公无私等优秀品质。
    记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陈可歆、蒋欣莹到社区的小公园里玩,三人一起做仰卧起坐时,
我发现不远处的体育器材下有一部崭新的手机。我跑过去惊讶地捡了起来。这时,身边的妈妈对我说:“手机丢失了,失主肯定很着急,赶紧翻下通讯录,打个电话通知她(他)来取吧!”于是,我们翻到了通讯录中“家”的号码,将写有“家里”的电话号码拨打了过去,电话通了,是位阿姨!几分钟后,这位阿姨来到我们身边认领了手机,她连声向我们道谢,表扬我们是拾金不昧的好孩子。看着阿姨感激开心的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是啊,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廉洁之花在我们心中开放了。
    同学们,清正廉洁就是水,可以洗脸回去人们身上的缺点;清正廉洁就是灯,可以驱赶心灵的黑暗。只要人人都能够固守以廉为本的做人之道,这世界将可以太少一分黑暗,多一分幸福。
    提到廉洁,大家一定会想到为官清廉的于成龙、公正严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则的周恩来......他们都是廉洁的模范,我们学习的榜样。的节俭清廉家喻户晓。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红军天天只能吃干粮和青棵面,有时候,只能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的有点香甜,吃多了就会觉的难吃,可是不搞特殊,仍然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吃。
    警卫员小胡看看天天深夜长夜,每餐都和战士们一起喝那些糙米和南瓜煎的稀饭,非常不忍心,便给煎了半斤米饭。看看了很生气,硬是不敢喝,还说:“我无法搞出特定。南瓜稀饭又茶又辣,很美味嘛。战士门能够喝,我就无法喝吗?你必须晓得,受压迫受到奴役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啦。慢把饭送来回来!”小胡还想要说什么,可是已经把那碗白米饭纳返回他手里,小胡没有办法了,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回去了。
    读了的廉洁故事,我深受感触,而我们是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大家都晓得大禹治水的故事,特别就是他为了筑堤而三过家门未入的传说,更是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禹王曾出远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而令,而且这一道戒酒而令与廉政有关,恐怕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廉政而令,这就没多少人晓得了。
    故事是这样的,大禹有一个女儿名叫游春,有一年春天,游春在路上偶然闻到一股奇香,她寻香便到了一个叫仪狄的家里。原来仪狄是酿酒的,他酿出的美酒又香又醉人。游春一喝,不由得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了王宫里去酿酒,说是等她爹大禹回来好喝。仪狄
酿的酒好,王宫里的人没一个不想喝的,有些人趁大禹不在,便经常饮酒作乐,自然这样一来就耽误了办事。后来,大禹治理了九条大河回来,游春就立即将美酒献给大禹喝,大禹喝后也觉得味道好极了,便连喝了几碗,于是大醉。一醉就两天昏昏沉沉什么都不想干。酒醒后,大禹猛然悟到酒喝多了要误事。于是,他把臣子召集起来说:“酒虽好喝,但难免误事。”还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 可是,仪狄还是偷偷酿酒,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到了商纣王时代,这个暴君为了饮酒作乐,专门把仪狄的传人召进王宫大量酿酒,把酒装到花园的大池里,把肉挂在树枝上,“酒池肉林”荒淫无度,最后亡了国。后人通过历史故事总结出这样一句带有真理性质的名言:“禹王戒酒传天下,纣王酗酒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