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一:名人读书的故事1、陈毅吃墨水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
  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
  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
  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2、刮目相看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
  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
  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
  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孙权听了就批评他:“你这样就不对了。
  我主管国家大事,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每天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从中获取了很多东西。
  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书、诗、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
  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只是越来越多,能力也不断提高。
  相应他的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去驻防陆口。
  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鲁肃前去拜会。
  席间谈到陆口驻防策略,吕蒙给鲁肃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
  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得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听了非常佩服,就到吕蒙的家里与他结拜为兄弟,并认他的母亲为母,二人非常亲近。
  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后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成为一句成语,吕蒙读书的故事被人广泛传颂,而吕蒙德学习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3、牛顿的故事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
  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
  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
  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
  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
  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陈毅的故事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
  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
  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
  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
  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
  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4、高尔基的故事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
  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
  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
  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
  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
  ”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
  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
  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
  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
  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篇二: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