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泉位于章丘县城明水,今有“小泉城”之称,因山明水秀而得名,百脉泉则便座落在明水的东侧,有“紫气东来”之意。今天主要讲的是百脉泉以及旁边的龙泉寺、清照园。
  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因“百泉俱出”故名百脉泉,是明水诸泉之首,也是绣江河的源头,章丘八大景之首。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象滚动的珍珠,"百脉寒泉珍珠滚"元代青州人著名的地理学家于钦说 “盖历下诸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百脉泉在七十二名泉中的地位。与趵突泉的磅礴相比,百脉泉更多的像李清照词风,清秀婉约。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泉池的建筑,是1999年完全依照民国时期的建筑重修。北壁上的“百脉泉”三个大字是民国期间北平(今北京)著名的书法家迟海鸣题写的,这三个字很苍劲雄厚,给百脉泉带来了更大的气势。两边的对联“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是由当时的县长冯云和所题。清代雍正年间章丘有一位秀才叫焦诜曾,写出了一首被大家公认为最好的《百脉泉》诗:“方池半亩水盈盈,萍藻交横彻底清。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绿筠雨过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应识寒泉分济脉,倚栏闲自洗茶铛”。诗歌写的通俗易懂、尤其是五、六句“绿筠雨过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这幅妙联佳对,一直被诵为佳句,广为流传。为此,民国乙亥(1935年)重修龙泉寺的时候,特请书法家王绍绂书写镌刻镶嵌于百脉泉北壁上,意在流芳百世。
龙泉寺是济南地区的著名佛寺,但由于年代久远,不知其建于哪个朝代,最早县志里在明景泰年间出现,上面是隆泉寺。是兴隆的隆,为什么改成龙泉寺了呢?大家看到门口的横匾“龙泉古刹”,是明代民间书法家雪蓑的手笔,他故意把字写龙,因为章丘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先后出过新朝皇帝王莽,一个是隋末唐初的大宋皇帝辅公祏(农民起义领袖,在江淮地区,抗击隋,唐,)。龙泉寺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只剩下梵王宫了,梵王宫在佛教里面是指大梵天王的宫殿,大梵天王又称四面佛,在新加坡,台湾。港澳地区比较受崇拜,保佑人们吉祥如意。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负责创造宇宙。
在寺院的东壁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书写的“佛”字,有巨书书法家孙鑫书写的“清泉洗心” 西壁上的《龙泉赋》是济南著名的文史专家、教育学院的徐北文教授撰写的。徐先生才高学博,文采风流。一篇文赋将章丘的地理位置、百脉历史、古诗沿革、人文风情,概括的十分全面,让人读来韵味无穷。加上山东画院朱学达先生功底深厚的书法艺术,珠联璧合,堪称龙泉寺内一件艺术珍品。
墨泉因泉水黝深,水如墨而得名。它以磅礴的气势,从地下喷涌而出,大如车轮,形似花蕊,腾空而跃,异常壮观。最大的特点是一泉成河。而且水质甘冽,味道甘美,可直接饮用。由于泉水出自地下,所以水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
龙泉。龙是古代传说中灵异多变的动物,人们又因华夏子孙以龙为图腾,而自称为“龙的传人”。据说早在四千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是大舜为王的时期。因为舜从小不被父母喜欢,父母及他的两个弟弟便想方设法的谋害他。曾经把他关在屋内然后放火想烧死他,结果舜从屋顶飞走了。又让他在历下(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开井挖泉,当他下到井底后,他的弟弟便向井内填土,想把他埋在井里,而舜却从明水的泉里钻了出来,所以此泉命名为“龙泉”。并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文怀沙先生榜书“龙泉”二字于泉畔,供游客欣赏。
梅花泉五个涌泉一齐喷涌,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泉。与趵突泉的三股泉水有点相似,但是由于这五个泉眼的深度和泉孔的直径都不一样,所以五个泉子也是各具形态。
李清照故居又叫清照园迄今为止,清照园在全国现有的四座(济南青州、金华、章丘)李清照纪念馆()中规模最大,品位最高,资料最全,代表着李清照学术研究最新成果。中国著名家欧阳中石题写的“李清照纪念馆”。
匾额上书 “龙泉漱玉”意思是说明水的灵山圣水孕育了一代词宗李清照和她的诗词。匾额由中国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尹瘦石先生书写。两旁对联“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书写。
这座由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前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先生亲手创作的李清照铜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铜像有三个特点,正面看忧、侧面看愁、整体看瘦,集中了李清照一生的国忧、家愁和她在词中所写的“人比黄花瘦”。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给钱绍武先生做专题时,钱先生说:“我搞了一辈子雕塑,真正令我满意和最得意的作品不过两副,一是广东香山的孙中山像,一是山东章丘的李清照像”。铜像后面是由故宫博物馆院书画部主任、我国著名的书法家金运昌先生拟录的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这是她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所作的。作者勾画了一个秋日的黄昏凄凉、肃杀、寂寞的境界,表现了李清照悲伤、忧愁、痛苦的情怀,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交集而至,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被文学界称为《漱玉词》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公元1084年出生在章丘明水。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宰相王的女儿,也很有文采,所以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她的童年及少女时期基本上在故乡明水渡过。十六岁时,才跟随她的母亲去了她父亲的任官之所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十八岁在开封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赵明诚是当时宰相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山东诸诚人。婚后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曾共赏徐熙的牡丹图。可惜好景不长,在李清照婚后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打为元  党,李清照受到株连,被遣回原藉。
与赵明诚两地分居,千里阻隔。这期间李清照作《一剪梅》词,寄与她的丈夫,其中的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直流传至今。在元  党祸的时紧时松下,李清照有时居明水,有时居京城。直至元  党祸平息后,她才返回开封。但祸不单行,大观元年,李清照二十四岁的时候,她的公爹赵挺之去世。随后,被宰相蔡京诬陷,赵明诚被株连入狱,后来因为证据不足被放出。但京城是不能居住了。于是,赵明诚携李清照屏居去了青州。从此,两人把所有的兴致和精力都集中在研究金石书画上。他们节衣缩食、相濡以沫,过着清贫乐道的生活。这期间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而李清照自己也作了著名的《词论》。这样的生活到了1121年,这年赵明诚被知莱州。李清照 一剪梅1126年又移官淄州,李清照跟随赵明诚辗转于青、莱、淄之间。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这年3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江宁,8月被任江宁太守。1128年春,李清照南渡至江宁。11292月赵明诚罢守江宁,夫妇二人乘舟上芜湖,入姑孰,准备在赣水一代择居。五月到了池阳,圣旨又召赵明诚为湖州太守。613日,赵明诚与李清照告别,独自去建康朝见皇帝。因冒大暑疾驰,感染疾病。等李清照得知赵明诚病重消息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818日,赵明诚溘然长逝,享年49岁。这对李清照来说打击是致命的,所以李清照在祭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飘泊于江浙一带。大约1156年,李清照去世,享年至少73岁。
第二个展室叫“燕寝凝香”,这是取自李清照《感怀》诗中的四个字。西面墙壁上的油画,是由章丘市美术馆张景慧所做,东面墙壁上的是章丘市文化馆赵克正所画。他们把乡情与亲情溶入画中,以作品来展现李清照的生平事迹。西墙画的是李清照的父亲被打成元  党后,全家不得在京城居住,回到明水后,李清照在百脉泉边思念丈夫的情景。东墙上画的是金兵南犯,李清照载书南渡的情景。室内除摆设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外,还有一组体现夫妻和美的“斗茶图”雕塑。李清照曾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写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意思是说“李清照因记忆力特别强,常常在饭后和丈夫坐在归来堂内,沏上茶。指点着堆积在书刊号橱中的各种书籍,说一件什么事,在哪本书上,在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谁要能猜的准,谁就先喝茶,李清照总能猜中,胜利后便举杯大笑,笑得把茶都倒到怀里去了。想饮茶反而饮不成,还得起来收拾,我们真是甘心老死在这书史之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