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禅院》 一等奖创新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整个单元都是以文言文为主,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了较为集中的锻炼,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因而可由学生自行翻译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全诗。
    3.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的意思,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背景介绍  新课导入】
    ·文题解读
    唐代咏寺诗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作者简介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著有
《常建集》。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昌龄、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第二板块【初读诗歌  理解文本】
    ·自由朗读,并划分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确:注意停顿和韵脚。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方法指引:读懂,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
    ·根据书上的注释,结合工具书,同桌之间理清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确:【翻译】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木。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确: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翻译】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确:悦:使动用法,使……怡然自得;空:使动用法,使……空;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翻译】山中景使鸟怡然自得,水潭中的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确:但:仅,只是;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翻译】各种声响此刻都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山林的钟磬声。
    【译文】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木。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山中景使鸟怡然自得,水潭中的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此刻都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山林的钟磬声。
    第三板块【再读诗歌  感悟文本】
    ·品读,读出意境
    明确:用词精妙、景物美妙、思想感情高妙、表现手法绝妙
    ·鉴赏古诗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品读鉴赏诗文
    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联)
    明确: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
    明确: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颈联)
    明确: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悦”,用
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
    明确: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同桌之间讨论,这首古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院来写,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明确: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明确: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以静写静,以动衬静,尘世万物间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作者以声静来衬写心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最后两句隐含的成语是什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明确: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第四板块【试题检测  巩固知识】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明确:D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明确:A
    3.诗中写天光、山、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