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日记》礼赞青春
    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电影厂摄制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受到批判,银幕曾一度出现回避表现知识分子的不正常现象。随着“双百”方针与“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电影创作又显生机,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得到重视,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影片再度出现,《护士日记》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引吭讴歌新形象
 
 
  1957年4月,为贯彻“双百”方针精神推进电影管理体制改革,上影厂改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辖江南、海燕、天马三个故事片制片厂。《护士日记》就是新组建的“江南”厂于同年摄制完成的,描写一位从护士学校毕业的女青年简素华志愿到边疆接受艰苦锻炼,经过生活磨练
和爱情波折成为新时代医护人才的故事,热情颂扬了青年知识分子把青春献给祖国建设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较为深刻地揭示了贪图个人安逸和为国家做贡献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
  《护士日记》的编剧是集剧作家和小说家于一身的艾明之,系其自行根据所作长篇小说《浮沉》改编而成。艾明之于抗战时期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7月以军事助理员、代理副厂长身份参加上海第三钢铁厂接管工作,此后整整三年与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等同甘共苦,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在此期间,他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竞赛》、长篇小说《不疲倦的斗争》,遂于1952年调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任专业编剧,很快即创作出电影剧本《伟大的起点》并投入拍摄,成为解放后上影第一部反映工人生活的影片。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后,举国上下出现一片兴旺发达斗志昂扬的生动局面,艾明之随即赶赴迅速崛起的东北工业区,感受着蒸蒸日上的火热现实生活,接触到许多怀抱“志在四方”伟大理想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的青年人,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上海的工人、职员、护士等,给他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曾回顾说:“我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在招待所的食堂里,在工地的火堆旁,在会议室外的走廊上,听到了他们许多生动的叙述。这些叙述本身往往就是一首壮丽的诗,一支动人的歌。他们为祖国献身的光辉理想,他们对生活和生命
的意义所作的单纯而真挚的追求,他们的欢乐和痛苦,胜利和挫折,爱和憎,都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回到上海不久,艾明之就创作出了长篇小说《浮沉》,首刊于1957年第2期《收获》杂志,立即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的欢迎和好评,认为这是一部“同时代的节拍谐和的作品。”小说迅速出版了单行本,旋又多次重印,并被译成多种外文,许多读者还纷纷寄来了自己的日记和信件,要求转交给书中的主人公。
  面对如此热烈反响,艾明之深受感染,乘热打铁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上影厂也决定将其搬上银幕。虽然他对于电影剧本创作已有成功经验,而且小说《浮沉》本身的许多写法,就借鉴运用了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动作性鲜明、气氛感强烈、富于形象化等特点,往往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调突出的景象或描写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场面,改编起来很为便当与顺手,但他还是下了不少工夫,电影剧本在人物塑造、冲突设置、情节展开、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提高与丰富。全剧还采用书写“日记”的形式,既为主人公袒露心怀直抒胸臆提供契机,也让观众更加真切深刻感受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别具简洁紧凑、细腻恬淡特。影片初名曾叫《一个护士的日记》,正式公映时更名为《护士日记》。
 
一曲难忘  “故地”拍摄热情高
 
  执导《护士日记》的任务,是时任上影总公司副经理、主抓艺术生产的张骏祥亲自交到导演陶金手上的,并再三关照抓紧时间赶拍出来,以参加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之所以指定陶金来导演该片,首要的因素是因为他于1956年由演员改任导演后首次执导昆曲艺术片《十五贯》即旗开得胜,充分运用电影表现手段将这个“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名剧成功搬上银幕,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另一个因素是,陶金还曾受上影指派为演员剧团导演过也是艾明之创作的话剧《幸福》,公演后同样很受观众喜爱;再加之江南厂又是以上影原有的三大创作集体之一的“五老社”为核心成立的,陶金正是其中主要成员,由他来挂帅该片最为合适不过。
  陶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护士日记》的拍摄,他曾明确表示对该片“有着强烈的喜爱和旺盛的创作欲望”,因为“我喜欢我们这部戏中坚强、勇敢的女主人公的全部性格,我更由衷地热
爱现实生活中以简素华为代表的成千成万的英雄的人们。”当作者按照领导要求修改剧本时,陶金带着主创人员先行出发风尘仆仆去选看外景。他们首先来到鞍山,钢铁之城确实雄伟无比,但是对照剧情要求却不够理想,因为按剧本设计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工业基地做背景。于是他又转赴武钢和包钢两个新建的重型工业基地,细加比较,陶金更为中意包钢,不仅觉得它的环境符合剧情的要求,而且还有一种感情上的喜爱和怀念。1954年他参演《宋景诗》出外景时就曾来过这里,在位于黄河之滨的广阔沙漠上拍农民起义军攻打清朝军队。那时铁骑纵横驰骋的地方,还只是一片茫茫黄沙,阔别不过两年多,如今推土机声轰鸣震耳,电焊火花耀眼夺目,高耸入云的烟囱、星罗棋布的厂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就连当初拍摄休息曾经坐着分食甜美可口脆沙西瓜的大片土坡,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繁华热闹的百货商场、新式堂皇的剧院……陶金不禁惊叹祖国建设如此神速、包头面貌变化日新月异,在走访了这里的工人、工地主任、医务工作者们,感受到许多可贵的东西,充实了对剧中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之后,毫不犹豫地把外景地确定在兴建中的钢都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