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与《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野望和渡荆门送别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野望》和《渡荆门送别》是两首五言律诗。《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有所了解,但对诗人王绩却知之甚少,而他们的阅读积累也尚少,生活阅历较浅,所以在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理解文本和诗人的关键处,要及时地出示相关资料,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设计四个活动:诵读诗歌、概述诗歌大意、揣摩诗歌题目,助力诗歌理解及朗读诗歌中写景的句子,描述诗歌的画面美,以此检测学生朗读及概述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以及表达了什么情感来检测其理清诗人行文思路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带好队伍: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多种形式描述出两首诗歌的画面美。
2.结合作者生平,品析关键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那些优美的写景语句,总能营造出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的意境。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野望》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歌,大家先来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呢?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诗歌的王国。
任务一  初读文本: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一读:读准字音
同学们,不论是什么类别的文章,当我们初次阅读时,都要先扫除字音障碍。
老师现在把这两首诗中大家易读错的字词呈现了出来:
皋(ɡāo ) 水边地                       
徙倚(xǐ  yǐ)    徘徊                  薄
犊(dú)    小牛  初生牛犊不怕虎             
薇(wēi)  草字头,表示一种植物    
二读:读出节奏
同学们,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五言律诗知道:其节奏划分有两种:“二三”式和“二二一”式。这两首诗都是“二三”式,请大家再读诗歌,读出其中的节奏。
三读:读出韵味
律诗还有严格的格律,通常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声韵和谐,朗朗上口。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大声诵读这两首诗歌。
(以此检测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韵味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i)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ui)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ui)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ei)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ou)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iu)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ou)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ou)
任务二  译读文本:疏通疑难 读明内容
(师解说:为了进一步扫除理解障碍,老师在这里提供三种路径,助力理解大意。)
路径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大意;
路径2:勾连旧知、联结语境理解大意;
路径3:依托团队,互帮互助读懂大意。
活动(一):借助注释,勾连旧知,理解文意。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积累诗文字词翻译、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
(老师根据大家的疑惑,挑出文章几个词语,分享字词含义,展示翻译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优化记忆。)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何依:归依何方。 (化用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顾:看(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长歌:放声高歌
怀:怀念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渡荆门送别
饭字开头的成语
失恋句子
                                        李白风扇调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乘船。  2.从:往          3.大荒:辽远无际 的原野。
4.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镜子。
5.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6.怜:喜爱  7.故乡水: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去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电脑手机文件互传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一路送我行船。
(活动二):揣摩两首诗歌的题目,助力诗歌理解。
(师解说:关注诗歌标题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有助于较快的切入文本。诗词标题常常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所以在进行诗歌学习时,一定要关注诗歌的题目。)
问题:假如老师让你为大家朗诵这两首诗歌,对于诗歌题目,你会对哪个字重读?请以《野望》为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对于《野望》有的同学说会重读“野”,因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树树”“山山”“牧人”“猎马”都是典型的野外之物。
而有的同学说会重读“望”,那是因为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都是诗人目之所及所能望到的景象。“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近景、动态。
那对于“渡荆门送别”这几个字,你会重读哪个呢?只要言之有理,能从文本当中出你的理由即可,快说给你的同学听听吧。
    对于《渡荆门送别》有的同学会重读“渡”---乘船,因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皆为水上行程时所见: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作者化静为动。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描摹的江上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任务三  研读文本:描述画面 读懂情感
(师解说:同学们,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绩在景物的描绘中运用了与光、远与近、静态与动态的手法,而李白在辽阔的长江原野中奔腾着他瑰丽的想象。)
活动(一):品读景物描写,描述画面。
大声朗读《野望》中写景的句子,并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述出诗歌的
画面美。(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画笔勾勒,形式不限。)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老师在这里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和大家分享《野望》中那美好的画面: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捕获的禽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