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寓言故事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五下《自相矛盾》教学
作者:王亚芳 鲁琳琳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0年第4期
    王亚芳 鲁琳琳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音,能读准“吾、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课文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及查字典等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角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阅读篇章页,明晰单元要素
    1.出示篇章页,了解阅读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走进文言文版的《自相矛盾》,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或许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开启单元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阅读篇章页,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耳熟能详的故事的新方向,明确学习的新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使学习有的放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教学故事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借助注音,先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预设:
    “夫”:读音fú;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联系五上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理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引发议论。
    2.再读课文,探究字义。
    (1)请大家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字,可以打上问号。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教材中没有注释的难理解的字的意思。
    预设:
    “誉之曰”。联系上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和下文“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可以猜测这里的“誉”是“赞赏、夸耀、夸奖”的意思。
    “其人弗能应也”。联系上文“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和下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可以猜测“弗能应”就是“不能应答”的意思。
    出示:
    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联系句意,用组词的方式理解文言字义)
    “不可同世而立”。联系上文“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可以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盾和矛不可能同时在一个世界上存在,“立”就是“存在”的意思。
    3.联系文意,探究停顿。
    (1)学习文言文,读好停顿很重要。请大家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要停顿的地方,完成学习单。
   
     
    预设:
    第①题选第一个:“子之矛”是“你的矛”的意思,“子之盾”是“你的盾”的意思,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连着读。
    第②题选第二个:“夫”在这里表示句首引发议论,需作停顿;“同世而立”的意思是“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中间不要停顿。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4.讲述故事,整体把握。
    (1)尝试用自己的话,跟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2)反馈要点,梳理故事脉络。(板书:楚人  鬻→誉→弗能应也)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理解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目标。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没把握的停顿等困惑时,教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本环节中,教师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方法类的学习支架,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等,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使其不仅了解了字义,更是习得了文言字词理解、正确朗读停顿的方法与路径,在思辨与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三、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
    1.引入核心问题: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了呢?
    2.走进人物内心,探寻人物的思维过程。
    (1)走进发问路人内心。《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转折点,是路人的那一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你就是那个路人,请问:楚人好好在那里叫卖,你为何生此一问?写下你的内心所想。
    预设1:我心里觉得疑惑了呀。楚人先是说他的盾最坚,那么也就是说他的矛不是最利的;可是他第二句又说他的矛最利,这样前后不一致了呀。那他的矛和盾,到底哪个厉害呀?
    预设2:如果按他说的,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厉害的,那么两个最厉害的相互抗击,会怎样呢?
    ……
    (2)如果你就是那个楚人,听了路人的疑惑,当时的内心又会怎么想呢?也把你当时的内心想法仔细写下来。
    预设1:楚人听后心想,他说得对呀,我夸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盾”,“物莫能陷也”,那么这个“物”也包括了我自己的矛呀,那就是说我的矛不是最利的了。可我第二句就又夸自己的矛是最尖锐的,“于物无不陷也”,那岂不是前后冲突,不一致了吗?
    预设2:楚人听后心想,他说得没错啊,世界上哪有矛和盾都会最厉害的呢?我只顾看着盾就夸“盾最坚”,看着矛就夸“矛最利”,把两个放一起一看,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呀!难怪被人取笑了。
    ……
    (3)面对楚人的尴尬处境,如果你们也正好在边上,你们还会用怎样的方法来跟楚人解释呢?四人小组合作表演。
    预设1:说文解字明理法。(拿出字典)你看,你的问题就出在同时出现了两个“最”字上。你看,字典里是这样解释“最”的:“居首位的,没有比得上的”。既然这样,你的矛和盾就只能一个“最厉害”,怎么能同时都是“最厉害”的呢?
    预设2:同类事例类比法。我给你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吧。如一个年轻人手捧一个装着溶液的瓶子说,这是他发明的一种“最厉害”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肯定不能呀!因为如果他的溶液真的是“最厉害”的,可以溶解“一切物品”,那么怎么就不能溶解装溶液的瓶子呢?这是不是前后不一致了?你的错跟他是同一个类型……
    【设计意图:了解人物思维过程,是本单元阅读重点。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围绕“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站在“文中发问的路人”“楚人”以及“其他路人”的角度,切身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并辅以心
理补白的练习,让学生将人物隐含在内心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且层层递进,渐渐向矛盾焦点靠近,进而解开楚人“弗能应也”的内心纠结,将故事蕴含的道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水落石出的过程,就是人物思维过程逐渐外化的过程,学生在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寓意
    作者韩非子,在故事最后一语道破天机。你理解这句话了吗?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人、事吗?(引导学生畅读)
    【设计意图:寓意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文本故事中,而应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用真实可见的事例,进一步深化寓意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课文、让学习成为引领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
    五、拓展阅读,延展思维空间
    本文作者韩非子,还写过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智子疑邻》《三人成虎》……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并且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更多深刻的道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杭州市行知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