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
读杜甫的诗歌,总感觉到一种意在。这种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国而”——“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是以身许国肯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和国家命运的兴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刻,他会对着春天的花鸟痛心流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国家大乱初定,他又兴奋得流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凡是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我们几乎都可在他的诗中到吟咏。
揭露反映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他的爱国之情。《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诗歌描写杨贵妃妹姿态服饰之美,饮食之精,还有杨国忠的威风和无耻,无不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哀江头》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铺为谁绿?”诗人的情感是吞声哭。所以冯至说抚今追昔,意多哀悼,然主旨则在指出国破家亡的根源,实由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并指出这种骄奢淫逸,统治者自身也是要‘自食其果’的,‘明眸皓齿’化作‘血污游魂’
揭露战争灾难的诗歌也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三吏三别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讲,并非只揭露兵役黑暗、战乱凄惨,同情人民痛苦,也是爱国诗篇,新婚妻子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无奈地劝解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安史之乱不是朝廷进行的穷兵黩武的战争,而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民族战争。诗人在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时,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制度,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年人,甚至对年老妇人被迫走上战场,诗人也只有如闻泣幽咽了。
为国家的安危,为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不义的战争和危害国家民族的战争而是杜甫诗歌的特之一。正因为这样,诗人才有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豪迈诗句。
二、为民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对人民的无限同情是铸就杜甫伟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广泛并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而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三吏三别反映出各种类型各个年龄阶段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指出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统治者:“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呈吴郎》关心无食无儿一妇人”,通过寡妇扑枣的描写,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不为困穷宁有此?”
他的讽刺诗歌也体现了他的为民而思想。《兵车行》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揭露他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丽人行》讥讽杨国忠兄妹的奢侈荒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警告统治者要节约,甚至大骂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只有把这些统治者绳之以法,杜甫之死国家才会有转机。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劳苦大众联系在一起。只要一想到人民,他内心就有无限的热情和痛苦,这种是前代和当时诗人都达不到的,因而更显示杜甫的伟大。
三、为亲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的悲悯情怀——诗歌的意也表现在对亲友的怀念上。
《月夜》是一首情感真挚,明白如话,怀念妻子的名作。他想念妻子时的深情,以儿女的不解衬托得纤毫毕现。在生死未料的情况下,诗人想象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预料即使将来夫妻能万死重逢,也一定是泪眼相看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描写的环境凄
惨萧杀,怀念兄弟的语言悲切。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和万方多难的现实,还有孤身一人的境地,想到国家和亲朋,诗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的复杂情怀,有担忧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怀念亲人的眷念,更有想念朋友的担忧。
诗人怀念李白的诗歌,除看到李杜的深情厚意外,还可看出,中国传统的文人相轻恶习在杜甫的思想里没有任何位置。《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把李白视为知己,规劝李白不要太任性,要收敛些。《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种谦逊的胸怀是千古罕见的,遗憾的是后来李杜二人再也没有见面过。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军事行动而流放夜郎,杜甫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忧念成梦,“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是一种生离比死别还要痛苦的纯洁友谊。
当然,杜甫诗歌的为国而、为民而和为亲友的思想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许多诗歌中是浑然一体的,这里分开而讲,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四、为物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一些咏物写景的诗歌也都渗透了他对人民的思想感情——为物而的情怀。对于自然
景物也善于体贴入微,对它们怀有衷心的热爱和寄托。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于是细雨,能够滋润大地,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诗人表示了由衷的喜悦。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用托物寄兴的手法把诗人热爱春天的心情形象托出。诗人对于弱小生物从内心深处保持了深厚的爱怜。
但《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把诗人的伤心国破家亡的情全盘兜出。同样是春天,诗人在《春夜喜雨》中表现的是无比喜悦的心情,而这里却是无比悲伤之情,何也?时势不同然。写《春望》时,诗人陷落在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想出长安而不得,大好河山已换了主人,满目疮痍的长安城,自己又家破人亡,自然没有好心绪。所以司马光说:“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可知矣。
五、吟咏而”——“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吟咏诗歌不是随意而为之,他每首诗都是他苦吟而得。他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而且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他每吟咏一首诗都要反复推敲琢磨。他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探索
精神为历代称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六、而不伤,“中有乐
尽管杜甫的诗歌无不充满,中有乐。冯至说:“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什么原故呢?主要是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在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给我们也没有消极哀沉的感觉,而是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怀,所以萧涤非评价说:“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这种乐观精神是从他经历的国家灾难、人民疾苦和个人悲剧里锻造出来的,越是痛苦的时候,他的爱国爱民精神越显深切;越是逆境的时候,他的救国救民心愿显得越强烈。
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抚今思昔,凭案罢笔之余,笔者沉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璀璨的诗文与至美的人性集于一身的杜甫,难道不是我们今天所讴歌和追求的吗?■
参考文献:
1.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