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某社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8.25%,老龄比重较大,其中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占老人总数的24.32%,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后,社区老人的精神心理与文体娱乐需求也将有所提升。
据前期走访调查与需求评估报告内容显示:社区很多老人热爱集体活动,对日间活动需求较大,社区服务站对老年体非常重视,推行了有关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内部文体活动等能够使老人在日间活动中身心愉悦的活动,但是活动方式与内容比较单一,老人的参与状况并不是很好,未能发展出较为特的主题活动;另外,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缺乏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虽然居民居住区为平房区,少有距离感,但实质上彼此交流并不多,孤寡空巢老人的孤独感相伴而生。
二、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成长生活过程当中,若是个体社会交往经历较少,与同龄伙伴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其包容需求就未得满足,难以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而与人保持距离或拒绝参加体活动,反之,则会通过理想行为来根据所处情景选择自己是否归属体,形成适当的社交模式;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情感需要兴趣小组是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若是个体能够在生活成长中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晚年在身体上会日渐衰弱,社会交往也会相应减少,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对减弱,社区兴趣小组基于人际关系理论内容,计划在小组开展过程中,为组员提供一个环境来落实精神文化的交流与提升,从而促进小组逐步成立并拥有独立的契约管理及情感共鸣,并根据小组进程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理论中的包容、情感和控制的三方需求,冲破控制、阻力形成凝聚力,完成小组的最终任务——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的常设活动,根据社区建设的需求,为其文体需求提供支援力量,满足社区老人对精神及心理上的需求和慰藉,同时也通过小组活动改善老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改善和增加现有的社交活动内容及对象,丰富其老年生活。此外,兴趣小组可以维持老年人能力功能,或减缓衰退速度,更可以促使老年人在小组活动中运用其潜能天份、才能。在小组中,老年人通过互相交往与学习,可以重新确认自身的能力,进而建立自信心。
三、服务计划
地点 | 社区活动室 |
时间 | 每周三个小时(具体时间可调整) |
人数 | 20人左右 |
工作员 | 事务所专职社会工作者 |
辅助工作员 | 事务所专业实习生 |
指导老师 | 待定(志愿者) |
主题意义 | |
根据需求分析,社工制定了与文体相关的常规活动:合唱与手工两个小组,以周为单位,制定分时段文体活动时间表,内容主要包手工制作、合唱练习,并以专业小组的方式体现,旨在丰富老年人日常娱乐生活,改善社区老人较为封闭的人际关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意在活动中通过活动中的讲解及交流,来实现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为其搭建一个彼此熟悉、交友的平台,锻炼其动手能力,预防老年期容易出现的身心问题,提升其自信心,通过专业小组方法使其实现体归属感及凝聚力,完成志愿者团队建设,促使老年人增加人际交往及社区活动来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使其晚年生活更为充实。 | |
内容安排 | |
每周工作员召集组员活动一个半小时,合唱活动内容包含音乐欣赏、歌曲练习、动作排练等;手工包括丝网花制作及组装。 | |
需要器材 | |
桌椅25套 笔记本电脑1台 电视1台 笔记本连接线1根 小音箱1组 歌谱25份(每次) MP3格式音频或视频(每次) 丝网花材料一批(可满足六次以上活动需要) | |
四、服务实施过程
一般认为,小组工作分成初始阶段、冲突与转换阶段、凝聚和谐阶段、工作生产阶段、巩固结束阶段等五个阶段。该社区小组由开展至今一直都处在发展过程中,仍没有结束。
(一)初始阶段
该活动在社区招募小组成员有一大优势,前期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有长期的工作关系,且活动前期调研摸底能够大大缩短前期准备和招募人员的时间。
此时小组成员刚刚成立小组,并尝试与素不相识的其他成员建立初步关系,工作者在活动中鼓励和引导成员进入角,逐渐熟悉和适应小组环境。
(二)冲突和转换阶段
小组度过初始阶段后,前期小组工作者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小组积极分子,通过一些成员热情的感染及带动,使小组顺利过度到中期阶段,帮助组员顺利在小组中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小组领袖的地位尚未出现。恰逢小组面临着中期的重整归纳阶段,负责服务的
工作者岗位也因工作发生变动,新的工作员在接手服务时,由前工作者带领渗透进小组中,组员对加入新的工作员也没有明显的抵触,都非常配合活动的变更及继续发展。
该阶段是小组经过初期形成并有所稳定时,成员彼此试探过某些行为之后,小组内的一些冲突、彼此意见的不合会逐渐浮现,并以较公开的方式表现出来,且有的成员开始逐渐用自身的方法和权威来影响他人,会出现对组内较为积极的成员能力的不满或行为的不赞同,认为如果这件事交给自己会做的更好,有些成员的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能力无法被肯定,就会因心理冲突而产生失落感甚至对他人的嫉妒感,会有人提出:“要是我的话,会比他做的好”,“这个东西这样根本做不了,某某就只会说的漂亮”等指责性的语言。如在手工小组中,由于每个人对手工制作的擅长程度以及理解能力不同,制作速度也有所不同,所以难免有拖延活动时间的情况,组内性格较雷厉风行的成员便开始抱怨动作慢的组员道:“你这么做就是不对的,难怪这么慢!”给组内表现较不自信或胆怯的弱者造成心理负担;并将自己的行为处事方式强制授予他人,强势的要替其他组员完成,此外,他们也开始对工作者授予的做花方法提出质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么?你把书拿来我看看。”再或者:“别按照她那个做了,我这么弄的比那个好看多了”、“你以后给我们打印出来我们自己做吧”等等。活动的气氛有所冷却,动作慢的组员开始比以往更加沉默,也开始减少向工作者制作步骤的求助。
作为一位称职的小组工作者,在组内开始出现类似这种情况时应当敏锐发现中期冲突的到来,要善于因地制宜的引导有“特殊性质”的组员,把会对小组气氛有负面影响的攻击性组员的直接、间接的不友善的行为方式作为工作重心,在日后的活动中加以注意,尽量避免因此而引起的组员间关系紧张以及组内冲突危机。此外,小组中还会出现不发言的沉默者或是垄断话题的活跃者,工作者应当具备足够的敏感度与控制活动话题的能力,避免其他组员对沉默者的逼迫感,直到他们能够打开心门接受深度探索;有策略的运用小组规则来暗示或者约束活跃者的过分表现,注意保护他们积极的热情,小心处理小组成员过分宣泄、错委于人或者逃避、推卸责任等现象。
工作者应及时调整活动方式,如将制作过程以大字报形式贴在黑板上,动作较快的组员可以直接进行下一个步骤节省时间,这种方式较好的解决了组内因速度不一而产生的抱怨,在制作步骤创新上也给了组员发挥的空间;合唱练习时,借助老师的指导及表扬来鼓励组员,运用专业声乐知识将组员声分类,并由老师解释为何会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科普乐理知识;由此,组员反而能够理解彼此、自发互助,合理将任务完成并分享学习经验和创新想法,活动氛围也较之前更加温和积极,在活动中大家会闲聊家事、琐事,讨论养生等方面的生活技巧,组员关系逐渐密切,工作员的领导角逐渐退化,成员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考与解
决问题的方式,积极将想法及需求及时的表达给工作者,不断的确定该团体对他们的意义,再度选择投入和承诺,这是小组分化之后又出现的整合现象。
(三)凝聚和谐和工作产生阶段
当小组突破冲突阶段向整合凝聚阶段发展时,确定小组核心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起初组员对于要引导小组发展表现的很不自信,工作者尝试用推举和选票的方式来助推,但效果并不理想,且被选中的成员多表示不愿单独引导组员和承担责任,而后工作者在活动观察中发现,多领袖模式更适合日后小组的发展与管理,故而工作者开始鼓励每个成员都尝试带领一次小组活动,此后,通过共同参与核心领导的建设,组员们感受相互信任,小组静距离和归属感增强,彼此坦诚交谈,互相分享经验,核心力量逐渐稳定,组内规范被大家接受并遵守;随着组员的互动增强,初步有效的内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小组进入了凝聚与和谐阶段。
小组形成凝聚力及和谐活动氛围,小组契约已各自形成于组员心中,服务对象能够自觉遵守小组守则,由组员根据各自兴趣商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再统一上报工作员要求提供材料,社会工作者不参与服务对象的讨论,如出现小组问题的话反复及时引导,给服务对象提供支
持。如某次合唱小组活动结束后,组员纷纷表示“想要学流行歌曲”,“我们来商量一下,把想学的列出来上报吧”等自己的需求及想法,并交予工作者筛选后于老师商定要学的歌曲,将组员内部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发商讨解决。
该阶段服务对象基本稳定,形成一定的沟通模式,社会工作者退出小组领导者角,服务对象自行组织和完成今后的小组的学习内容及活动,以及组内事项的各种决策;在小组完成凝聚后,在工作者的引导和社区的支持下,小组成员由最初的带领探访逐渐演变为自发组织登门探访,并将手工小组活动中制作的工艺花作为礼物赠予受慰问老人,并定期探望陪伴,一定时长后,小组内部核心领导组织全组成员初步讨论出了探访要求,作为前期活动的建议准则;此外,小组成员对社区举办的各类主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有极大提高,且能够在活动前期向组织者表达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并主动维护社区卫生环境,已初步完成社区志愿者团队前期建设。
五、案例评估
文娱小组开展至今已历时一年半,自2011年7月起共开展活动百余次,共服务23人次,目前活动仍能保持15人左右规模,此类型小组一般定位在开放和互助上,所以一个成熟的小组关
系网络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依托,在活动开展期间,组员多为社区积极分子,起初本着对社区负责和完成任务的初衷来保持小组出勤率,而后在不断的服务当中,通过工作员的引导和组员自身发觉团队概念,为活动而活动的观念逐渐在小组内分解消散,在日后每周两次的长时间延续性的活动情况下,组员能够自己坚定活动目标,从而形成稳定的团队成分。
活动阶段总结时,社会工作者会带领大家就一个季度的活动进行回顾,且评估方式不是问卷而是较为主观的问答分享形式。在每次总结会中,工作员引导小组成员反思自己的收获和变化,小组成员彼此交流心得和感受,并向社会工作者反馈:“觉得这是我们的小家庭,我每天都盼着活动的时间,想跟妹们见面”、“我以前不敢唱歌,现在在咱们合唱队也是能唱一唱的了”、“每次做花聊天的时候我能跟王学怎么养生,真好”等等,若活动因事暂停,组员都会觉得遗憾和期待重开,还互相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今后的打算,大家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参与小组活动之后的思想上认识上的收获,认为小组开展至今逐步成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对社工的工作,特别是给予他们的帮助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聚会气氛都十分融洽,组员在分享中更是表达了对小组工作的认同:“有你们年轻人带着,给我们鼓励,我们也都年轻了,”、“咱们的家成立不容易,我们一定会支持你工作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