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简案
10.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
2.知识链接
岳阳楼
3.检查预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有哪些?
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二、课堂小结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新课导入
二、自主预习
3.背景资料
欧阳修
4.知识链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2)词语释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二、课堂小结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三、新课导入
二、自主预习
5.背景资料
张岱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3)词语释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