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5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18.《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优秀教案
20.《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写作:论证要合理》优秀教案
口语交际《讨论》优秀教案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方法: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鲁迅写此文进行了批驳
二、检查预习
省悟 xǐng    诓骗 kuāng      濒 bīn        搽 chá
玄虚 xuán    渺茫 miǎo      脂粉 zhī      脊梁 jǐliang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2、本文论证结构
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
(1)论据:两年前    不久    现在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破 :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间接反驳(6-8)——立: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
3、驳论文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进行批驳,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
驳论方式:驳论点(直接批驳论点)
驳论据(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论点)
驳论证(通过批驳论证来驳倒论点)
4、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什么?
(一)摆敌论点论据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寄希望国联
        现在: 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本文如何批驳的“突破口”(齐读3~5段)
自夸“地大物博” 是信“地”信“物”
寄希望于国联  是“他信”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求神拜佛  是“自欺”
这不等于失掉自信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通过反驳其论证来驳倒其论点)
四、分析批驳方式方法
1、思考: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方论据的真实性,分析推导,不能得出对方的论点,为后文的驳论垫定基础。
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从未有过自信力,也就谈不上失掉自信力了。这如同从没怀孕的女人,不能说她流产了。这实际上是批驳对方的论证。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    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
敌论据中: “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即对方论据中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是小部分,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失去自信力。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归谬法
归谬法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论点:中国有并未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过去和现在的事实。
    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孔繁森
    拼命硬干的人: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李自成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包拯
    舍身求法的人: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
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五、总结文章结构内容
两年前: 自夸“地大物博”
论据    不  久: 希望国联
(一)论敌的论点论据               
现  在: 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二)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拼命硬干的人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脊梁
舍身求法的人
今: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质疑解难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