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
一、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部编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 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
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三、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造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2.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3.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彷徨》《华盖集》《坟》等。
2.交流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了10年,但军阀各霸一方,混战不止。各地军阀对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农民,深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日益衰败。《故乡》就描绘了这一景象。
3.知识链接
(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人物塑造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4)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积累字词
(1)注音
阴晦 huì   猹chá   脚踝huái
獾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吓hè    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2)解释词语
①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②嗤笑:讥笑。
③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④鄙夷:轻视,看不起。
⑤阴晦:阴沉昏暗。
⑥愕然:吃惊的样子。
⑦恣睢:任意胡为。
⑧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三>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2.学生精读,把握人物形象,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闰土
少年
中年
外貌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
闰土
少年
中年
外貌
紫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像木偶人)
语言
滔滔不绝地介绍新鲜事(口齿伶俐)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语无伦次)
对我的
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我”许多新奇的事(友好、纯真)
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隔膜很深)
对生活
的态度
热爱、乐观
寄希望在神灵身上
性格
特点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淳朴、善良、迟钝、麻木的木偶人
3.速读课文,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哀。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9~52自然段
变化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外貌
动作
总体形象
【交流点拨】
变化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外貌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擦着白粉,
年轻美丽
凸颧骨,薄嘴唇
动作
终日坐着
尖利的怪声,絮絮的说,塞手套进裤腰
总体形象
豆腐西施
圆规形象:自私、尖刻、贪小便宜、势利、爱搬弄是非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理解对比的写法。
(二)深层探究
读了本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如何被封建社会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小说的知识和有关作者的情况。
2.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本文的写作手法。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1.学生默读全文,把文章中关于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交流点拨】 故乡冬景图(渐近故乡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萧索、荒凉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神异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朦胧想象图(我在朦胧中……金黄的圆月):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2.学生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①“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②“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③“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④为什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交流点拨】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②想到希望,就想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