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母亲的无私胸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中国教育培训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如果说因为超级稻,我们认识了袁隆平院士,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诗歌——《金黄的稻束》,来认识一位百岁诗人郑敏。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诗人简介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当代女诗人。九叶诗派重要诗人。代表作《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甘拜下风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表人物有辛笛(王馨迪)、陈敬容、唐祈、唐湜、杜运燮、曹辛之(杭约赫)、郑敏、袁可嘉、穆旦。其于1948年创办《中国新诗》月刊,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在战时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
作者自述:“一个昆明常有的金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紫菜心感春光临渡口和金黄的稻束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演员张恒。”
3.字词积累
疲倦  高耸  树巅  静默  肩荷
4.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作者由稻束联想到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歌颂了母亲的美丽、坚忍和无私。
第二部分(从“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至结尾):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
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金黄的稻束
2.围绕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
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远山、小河、雕像
3.“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也是收获的象征,也是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象征。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4.首句的“站”字,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稻束怎样的身姿?
拟人,写出了稻束挺拔的身姿。
5.“皱”和“美丽”两个词语,各有怎样的意味?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美丽”,是对母性伟大、无私、坚忍精神的动情赞扬。秋日的收获与老去的母亲,映射出令人心酸的美丽。     
6.“你们”指代什么?为什么在“疲倦”前加上“伟大的”?“肩荷”一词对于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①“你们”,既指稻束,又指它所象征的母亲。
②“伟大的疲倦”,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这是一种肯定和赞颂。
③“肩荷”,此处用来描写看似柔弱的稻束与瘦弱的母亲,使读者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7.诗人连用两个“静默”,有什么好处?
作者连用两个“静默”,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如母亲般辛勤劳作的人的精神的赞美与思考。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五、情感升华
作为农民的子女,以前总会写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黎明早起怀着希望到地里,傍晚满身疲惫收工无定期。不知道洒下了多少苦涩的汗水,不知道跟风霜雪雨、虫害旱涝搏斗过多少回。
赞美母亲的诗歌稻束、母亲、普通的劳动者,没有改天换地的壮烈,却是支撑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那由英雄的名字缀成的历史,不过是其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只有这“金黄的稻束”的类属,才能以始终沉默的姿态,进入人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