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图片庄严的颂歌赞美的诗篇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如果只运用一种人称,要么就是第一人称,要么就是第三人称。但事实上,在叙事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多种人称相互转换的叙述方法,因而,形象生动鲜明,意境清新优美,意蕴丰富深邃,主题更加深化。正如艾青所说:“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①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也是享誉文坛的长篇抒情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我国先秦时期就有“诗言志”(《尚书·尧典》)之说,“志”即情感。魏晋时期陆机指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唐代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现代诗人郭沫若主张:“诗的本质专在抒情。”②当代诗人郭小川提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③等等。因此,诗人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开篇,真诚直白,介绍保姆贫贱、卑微的身世。作品第1、2节中,“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是童养媳。”因为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不作为一个人物进入叙述过程,称其所叙述的人物为“他”(或“她”“他们”),用局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经过告诉给读者。“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保姆为养家糊口,用乳汁哺育一个地主的“弃儿”。诗人感恩乳母慈善爱心接力
的爱心,感叹乳母苦难的命运,深情地呼唤:“大堰河啊——我的保姆。”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呼唤,更是一个倍受乳母恩泽的乳儿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由此可见,诗人火热的心房里蕴藏着炽烈的感情激流。
    刘勰《文心雕龙·物》中指出:“诗人感物,联类无穷。”④联想是艺术创造中最活跃的心理活动形式之一,诗人对外界景物的感触,所引起的联想是无穷的。当时,艾青身陷囹圄,透过铁窗,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触景生情,联想到已经故去的保姆,感慨万千。作品第3、4节,采用“第二人称”叙述。“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昔日恩重如山的保姆,如今却躺在被积雪覆盖的坟墓里……因此,诗人披肝沥胆,肝肠寸断。“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还有“你的被典押的一丈平方的园地”,还有“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等等。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不幸和苦难便跃然纸上,倾吐出对保姆满腔的同情。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回忆起来的情感。”当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如潮水一般在胸中激荡的时候,往往在歌唱和呐喊中把自己的激情毫不掩饰地倾泻出来,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在第4节中,首先,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一笔总启,然后,从保姆忙碌的生活中,摄取几个劳动画面,如:“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了之后”“在
四年级语文2021期末考试真题
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掐死之后”等等,一气呵成,好像一组特写镜头,互相映衬。节末一笔点睛,“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虽然采用一连串的(八个)介词词组,但第二人称的“你”字镶在其中。诗人情不自禁,直接倾诉,仿佛在和保姆面对面叙谈,追忆历历在目的往事。朴实的语言,真实自然,娓娓道来,呈现出保姆的辛劳与慈爱。
2019黑龙江高考分数线
    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臧克家强调:“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⑤。在作品第5、6节中,诗人转换成“第一人称”叙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或作品的主人公,“我”可以是事情发生的当事人或见证者,而直接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做,以及亲身经历和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让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因而,诗人从单数第一人称“我”的角度,以一个幼稚无知孩童的身份,叙述“我”的身世,“我是地主的儿子”。“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水长大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然后,夹插一个反问句。“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诗人饱含深情,语言朴实有力。因为大堰河对“我”的哺育,殷殷深情、难舍难分,因此,一个淳朴、敦厚的保姆形象便栩栩如生。在第6节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凸现出“我”回到地主家里后处
赞美母亲的诗歌处感到隔膜。“红漆雕花的家具”“床上金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等等,尽管都是富丽堂皇,但诗人感到是那么陌生。这一切,与保姆家里“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等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通过“摸着”“看着”“坐着”“吃着”等动作的描写,在地主的家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这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地主家的殷实和富裕,诗人不但没有感到温暖,反而觉得格格不入、受到拘束。一连串的(十个)“我”,在地主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都暴露无遗——“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尽管诗人回到曾经生育自己的地主家,但魂牵梦萦的依然是一往情深的保姆。诗人生在地主家,养在贫农家。呼吸的是农家的空气,吃的是农家的粗粮。虽然诗人的血管里奔涌着地主的血液,但他的灵魂经历了劳苦大众的熏陶和洗礼,这正是诗人大胆叛逆、背叛自己的阶级出身,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成为爱国志士的原动力。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只有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表达感情的诗句,才能写出“在几千年间都能使亿万人的心灵激荡”⑥的好诗。诗的第7、8、9、10节,诗人笔锋一转,又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虽然第三人称没有第一人称的长处,但是也没有第一人称的局限,第三人称叙述的范围很广,尤其是叙述者扮演着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角。作品第7节中,叙述保姆繁忙的劳动和对乳儿的百般呵护。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格,一连六个“她含着笑……”艾青像一位擅长工笔的画师,十分真实地描摹出保姆洗衣、洗菜、切萝卜、喂猪、扇火、晒粮等一幅幅劳动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就这样,保姆放下活计抱乳儿、抱了乳儿又劳动,一个勤劳、慈爱的劳动妇女形象便呼之欲出、扑面而来。并与第4节中保姆在紧张的劳动之后抱起“我”的情景,一脉相通。艾青不是多方面去铺写广阔的生活画面,而是从保姆日常生活中摄取一组劳动镜头。第8节中,诗人感情急转直下,把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保姆的灵魂深处,运用一组排比句“为了他……”。“他”是乳儿,指诗人自己。因为“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一是在年关节“切那冬米的糖”,在灶边的墙壁上贴乳儿画的关云长相,“对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二是把对乳儿的爱融入自己的梦境中。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诗人联想丰富,细腻逼真。由此可见,保姆为乳儿的成长,倾注了无私、温馨的爱心。殷殷深情,溢于言表。从写作学的角度看,诗人写“梦”,采用梦境幻觉法。因为人物的“下意识”反映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尽管不是主要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描写梦幻、幻觉、错觉等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毋容置疑,保姆的“梦”平凡而朴素,是普天下的母亲发自灵魂深处的愿望;保姆的“梦”真诚而
护理简历
美好,读者可以感受到保姆善良的慈母心像春晖般温暖、明亮。在第9、10节中,仍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因为“第三人称”叙述,不受特定视角的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展开,构成无比广阔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保姆没有看见乳儿成婚就悄然离开人世。诗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格,并连连感叹:“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一连四个“她死时,”写到“乳儿”“丈夫”“五个儿子”的状况,尤其是保姆临终之前,“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保姆对乳儿的爱,是何等真挚而深沉!紧接着,“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又采用一组排比句,五个“同着……”保姆一生辛劳、倍受凌辱,流干了乳汁,最终在凄凉中死去。这个世界给她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和“一手把纸钱的灰”,保姆的命运,该是何等的不幸和悲哀!然而,保姆的不幸,是天下劳动妇女的不幸;保姆的悲哀,更是天下劳动妇女的悲哀。在悲痛之中,诗人义愤填膺,长歌当哭。作品第11节中,在叙述“她的醉酒的丈夫”和五个儿子的命运之后,愤怒地发出“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