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带翻译及注释加赏析五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翻译,注释,赏析
    惠(huì)崇(chóng)《春江晓景》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背景
    见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就是他的名作。
怎么做超级链接
高智商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后生在河滩,春天上开白小花,茎可以喝。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害的鱼,加工处置后可食用。
    古诗今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盛开了两三枝,江水冷鸭子最先体会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来嫩芽,这正是河豚必须沿潮水而上之时。
    名句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就是一首知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得图画、可以画,所以他能够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冷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来了早春江景的迷人画境。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不了画出的水温冷暖,描写得如此富于情趣、奇妙传神!此外,他的谨严还整体表现在风趣的
想象上,他能够看见图画外,以画上并没的“河豚欲上时”,去写意初春的气息,深化图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就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够做为一首人人钟爱的名诗而传颂至今!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背景
    见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休斯敦火箭队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注词释义
    西林:即为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样儿:从负面看看
调皮的图片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斜看看就是绵延山岭两端看看就是险要高峰,远近多寡看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无法重新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就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藏在对庐山景的描写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浑明丽的景所迎合。因此,他泼墨写出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就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叙述了庐山相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样儿延绵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两端看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
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相同的方位看看庐山,所看见的山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下了作者深思后的体悟:之所以从相同的方位看看庐山,可以存有相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靠近庐山,冲破庐山的遮挡,就可以全面把握住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著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沦为人们广为传颂的警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温婉婉约。后期暂避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为凄惨,但她的诗却充满著无私悲痛之情。
    注词释义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赞扬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就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shāng)》:“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二者(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歼灭秦军主力,改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尽而死去。
    古诗今译
    活著必须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必须莫非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去江东。
    名句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诗起调低沉,独特地明确提出了人生的价值价值观念: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去也必须为国捐躯,沦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绝无振聋发聩(kuì)的促进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非要,只顾自己逃走;舍弃中原
河山,但谋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到了项羽。项羽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力劝他急速渡江,返回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真的无脸见到江东父老,便扭头激战,杀掉敌兵数百,然后自尽。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蔑视南宋当权派的卑鄙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属格了三个典故,但并无六边形之弊,因为这都就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无私雄浑、掷地有声的诗篇,字字珠玑句有余味,篇有余意,并使人与之共振。
    示 儿
    ——陆 游等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的定中原日,家祭并无忘告乃翁。
    作者背景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摆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到人们尊崇赞许的,就是他整体表现身先士卒报国志愿、充满著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注词释义
    示儿:寄给儿子们看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成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强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口才艺术
    古诗今译
    我晓得人死后万事皆空,只叹息看不出九州统一。小宋军队攻占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宣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残存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覆灭,至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有能够攻占。他原本晓得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命运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痛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就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铲除敌虏、统一河山的猛烈心愿,在他心里始终没松懈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嘱咐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掉祭拜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悲痛真诚,催人泪下,整体表现了作者坚信恢复正常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同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