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平安富贵:
平安是福。平安为百福之首,运程之源,称为“元福”,得享平安者,诸事喜乐,福寿康宁。富贵即富有而又显贵,是人生最圆满、最有成就的福,是福中之王,称为”尊福”,得享富贵者,必为人中龙凤,福臻极致。平安富贵是长辈对晚辈最美好的祝福,祈愿健康平安,富贵荣华。
2岁吉祥如意: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吉祥即是好运到来的祥瑞征兆,吉祥现,则万福永至,故吉祥又被称为“永福”。如意,出自梵语佛经“阿娜律”,是祥瑞之宝,可使事事皆如人之意,有增福功能,称为“增福”之器。如意初为帝王专属之宝,后赐予王公重臣,因此得持如意者,福泽日增,非富则贵。吉祥如意是长辈对晚辈成长最大期待,祝福吉利祥瑞,万事如意。
3岁丘子有德:
丘养浩,是明代有名的进士,当过巡抚。3岁的时候,丘养浩的父亲抱着他去外公家玩,小养浩当天就记住了去外公家的路,而且还记得外公家的样子。第二天,他就能自己一个人跑到外公家里玩了。后来家里人在外公家到他,非常好奇,问他这么小,是怎么到外公家的,丘养浩回答说:“走过一个弯弯曲曲的小巷子,看到门和墙都是红的,就知道是外公家了。”家里人都很惊奇一个三岁小孩能有这样的观察和记
忆能力,都夸他非常的聪明。有一天,丘养浩在外公家玩耍,捡到一颗很大、很值钱的宝珠,他没有自己藏起来,而是马上交给了外公。外公很高兴,问他:“这么好看又值钱的宝珠,你自己捡到的,为什么不带回家,给你妈妈呢?”他回答说:“这是在您家里捡到的,应该是您的东西,应该还给您才对。”大家知道这件事后,都夸小养浩品性好。
丘养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很小的时候,聪明的智慧和良好的品德已经开始形成了,丘养浩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榜样。
4岁孔融让梨: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子,东汉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人,曾经当过太守。孔融4岁时,聪明好学,并且很懂礼貌和谦让。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少年故事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后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也一直被大家传颂,教育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培养谦让、尊长、的美德。
5岁贾逵学乐:
贾逵是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5岁的时候,贾逵就聪明过人,特别爱识字看书。但他家里非常穷,上不起私塾,也买不起太多的书,只能跟学习一点简单的字词和句子。可是他实在太想知道更多书里面讲的有趣故事和智慧道理,为此他想了好多办法。终于在一天晚上,突然从后院篱笆墙那头传来诵读经书的声音,小贾逵欣喜若狂,津津有味地站到篱笆墙根下听着,直到邻居停下来为止。
后来打听才知道隔壁新来了一位有志于取得功名的秀才,每天早晚都会诵读经书,贾逵知道
这个情况后,便每天早晚都会早早地来到篱笆墙根,等待秀才开始诵读经书。虽然一开始听不太懂,但贾逵边听边记,他觉得先把内容记下来,等以后识字读书多了,再慢慢理解消化。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把听到的内容记下来,不会写的字先注音标记,等有机会的时候再去请教别
人。后来他干脆把觉得好的内容写在门窗和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贾逵长大后之所以能成就那么大的学问,得益于他从小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也只有学习起来是开心的,才会更有劲头,进步也会更快更大。
6岁曹冲称象:
曹冲是魏王曹操的儿子,聪明过人,6岁的时候,智慧就超过了许多大人。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曹操突发奇想,对大家说:“这只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大臣们随之纷纷议论开了。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这时,从人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线。然后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再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线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
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冲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智慧是无穷,小孩子也不例外,遇到困难,多想些巧妙的方法解决,事情会变得很有趣。
7岁献之持恒: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书法成就极高,历史上称他为“小圣”。
献之7岁时开始学书法,颇有天份,又有父亲这样的大书法家教他,很快就显露出才华,得到许多赞扬,便有些骄傲自满。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献之见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一定能练好。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后,在书法上果然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
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依缸练字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有再好的天赋,也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最后才能有所作为和成就。
8岁骆统施善:
三国东吴名将骆统,德才兼备,天下人都十分敬佩他。
骆统8岁就和相依为命。这一年,浙江大旱,庄稼一粒收成也没有。很多人家都没吃的,只好忍饥挨饿。骆统的平时省吃俭用,还有些存粮,所以,他家的日子还好过点儿。但是,忽然发现,骆统吃得越来越少了。问他是不是病了,他只是摇头,不说话,好像有
了什么心事。眼看着弟弟一天比一天瘦下去,心里又着急又奇怪。一天,吃晚饭的时候,见骆统看着桌上的饭菜,呆呆地出神,就问:“你到底有什么心事,告诉好吗?”骆统睁大了眼睛,伤心地说:“,现在很多人家都在吃糠咽菜,我心里很难受。别人都在挨饿,我怎么忍心只顾自己吃饱呢?”听了骆统的话,非常感动,抚摸着他的肩头,心疼地说:“原来是这样,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说完,就把自己家里的米拿出来,和骆统一起送给附近挨饿的人家。这米虽然不多,对挨饿的人来说却是雪中送炭。得到米的人心里十分感激,骆统心里也美滋滋的。骆统这种施善救人的美德,不
仅使他在当地名声大振,而且在会稽郡、豫章郡等地也广为传颂。正因少年时代在故乡亲身体验了平民的苦难,所以他从小就树立了造福于民的坚定信念,这也成为他不懈追求成功的动力源泉。
9岁黄香至孝:
在中国古书《二十四孝经》里,有一段九岁黄香为父亲温席扇枕的感人故事。黄香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他非常担心父亲挨冷受冻,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人们说,像黄香这样,能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也一定懂得爱护百姓,热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被人们称为“温席黄香,天下无双”。
10岁戴震好问: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从小就勤学好问。
戴震10岁那年,就读一间私塾。一天,先生上课时讲道:“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认为,《大学》是春秋时期孔子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们刚刚开始学习道德必读的书!”戴震听到此处皱起了眉头,满脸疑惑,欲言又止的样子。先生唾沫横飞地继续讲道:“今天所学的这一章总共二百多个字,都是孔子所说的话,而由他的学生曾子听课后讲述出来的,然后再由曾子的弟子所记录……”“先生!”戴震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问道:“这里凭什么知道那是孔子的话,是曾子讲述的呢?又凭什么知道那是曾子的弟子记录的呢?”先生一愣,说:“这是朱熹说的。”孩子又问:“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那还用问!朱熹是宋朝人。”“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孔子、曾子是春秋时代的人。”“春秋与宋朝相隔多少时间呢?”先生的态度有点着恼了:“差不多有两千年吧。”孩子的声音更加清亮:“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先生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喃喃地说:“问得好,问得好,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这种敢于怀疑、喜欢追根究底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超越古人和长辈,取得更大的成功。
11岁司马警枕: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较差,别人读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司马光非背二三十遍不可。别人背熟后,休息或外出游玩去了,可他却留下继续读,直到背熟为止。时间久了,他便养成了一种读书习惯,那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读时比别人多思考一些。所以
即使读到半夜,他还是手不释卷。11岁多的少年,到晚上特别困,想睡觉,司马光也不例外。但他认为晚上时间全睡觉了,非常可惜,于是便想出一个妙法,就是把平时用的枕头推到一边,用一段圆木代替枕头。这样一来,只要睡到半夜,一翻身,枕头滚走,头部跌落下来就会马上惊醒,又可以继续读书了。时间长了,他和
圆木枕头有了感情,亲切地把它叫作“警枕”。
有许多人会借口说自己不够聪明,再努力也学不好,所以容易放弃,而司马光并没有太好的天赋,但他一生勤奋好学,从不懈怠,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编著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12岁甘罗拜相:
甘罗,是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的孙子,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年仅12岁,小甘罗就能够拜入秦国宰相吕不韦门下,做一名智囊参谋。就在这一年,秦王想跟燕国结盟,一起攻打赵国。甘罗得知这件事后,竟然勇敢地要求面见秦王,并说服秦王改变主意,让自己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和秦国联盟,并要求赵国给秦国很多利益。秦王非常欣赏他的勇气和自信,准许他出使赵国。赵王见来使只是个12岁的黄毛小子,觉得秦国瞧不起赵国,非常生气,讽刺地问道:“秦国难道没有人可派吗?让你这个小孩子出来!”甘罗不慌不忙的答道:“我们秦王用人,都是按他们才能的大小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高的让他担当重任,才能低的担当小的责任,秦王认为这是件小事。所以就派我来了。”赵王听了,觉得甘罗
思维敏捷,不由得对他敬重了几分,于是问道:“你这次到赵国来究竟有什么事?”甘罗答道:“秦王想和燕国和好,一起攻打赵国,我说服秦王和赵国和好,一起攻打燕国,如果大王能给秦国五座城池,秦王会和燕国断交,这样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国了。以强大的赵国攻打小小的燕国,还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吗?”赵王听了很高兴,就赏给他黄金百两、白玉一双,并且把送给秦国五座城池的地图让他带回给秦王。甘罗回到秦国,秦王大加赞赏,说道:“你的智慧真是超出了你的年纪啊!”于是就封他为上卿(战国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
所谓人小志气高,从小立志,并大胆展现自己的能力,努力实践,每个小才子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
13岁宋濂访师:
宋濂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被明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怕他冻坏身体,劝他天亮再抄,也许别人不急着要这本书。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连夜地抄写,宋濂准时把书还了回去。13岁那一
年,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只有像宋濂一样讲诚信的人,朋友才会越来越多,将来发展空间才能无限广阔。
14岁康熙亲政: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奠定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8岁登基,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辅政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14岁时康熙开始亲政,立志开创盛世,但四个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有一次,康熙不肯批准鳌拜的奏折,他竟敢在朝堂上卷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从那以后,康熙帝
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就这样鳌拜被抓进大牢。只有14岁的康熙,已经能够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令朝野臣服,这位少年天子所具有的智慧、勇气、魄力,都是每个少年应该学习、领悟与体会的,对每个人将来的成长会大有益处。
15岁伯虎学画: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唐伯虎天生就是个画家的料,他从小就画什么像什么。15岁时,就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经常请唐伯虎到家里作画,他也因此目空一切,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学习也不用功了。母亲深知长此以往唐伯虎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就,于是托人联系送他到大师沈周门下深造学艺。刚好唐伯虎也很仰慕沈周,便欣然前往。转眼间一年时间过去了。在沈周的精心指点下,唐伯虎的画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也因此又骄傲起来,总觉得自己已经超过师傅了。于是他想辞别师傅,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傅,师傅听罢笑了
笑说:“好吧,明天让师母给你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为你饯行。”饯行饭吃到一半,沈周笑着对唐伯虎说:“酒喝得有点多了,有点热,屋里也有点憋闷,你去打开窗户通通风吧。”唐伯虎听了,就站起来去开窗户,可无论他怎样用力推,都推不开。后来仔细一看,原来窗户是老师画在墙上的,他立刻明白老师想用这两扇窗户告诉他还差得远。唐伯虎满脸通红,从此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更加认真努力地学画,直到他真正超过老师,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大画家。
唐伯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骄傲自满会让自己停止进步,只有虚心学习,才能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16岁吕蒙勤学:
三国东吴名将骆统,德才兼备,天下人都十分敬佩他。
吕蒙是东吴四英将之一,16岁随夫邓当征战,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名将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东吴首领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孙权语重心长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觉得不学习也能带兵打胜仗,学与不学,关系不大,便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进一步劝导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收获很大。”吕蒙听完孙权的说话,深感羞愧,也明白学习只会让自己的能力
大大提升,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开始在家钻研学习。过了一段时间,等到好朋友鲁肃来见他的时候,两个人研讨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对吕蒙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咱们东吴没有知识水平的吕蒙了!”吕蒙后来战功卓著,还用计谋打败了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军关羽,这都得益于他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智谋水平。
吕蒙的成功启迪后人,学习总是使人进步的,多学一点知识总是好的,想实现最高的理想和拥有更大的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具实力。
17岁去病常胜:
霍去病是中国西汉武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战功卓著,百战百胜。
17岁时,霍去病就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名将卫青在漠南击败匈奴军,带领800人消灭了对方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两年之后,十九岁的霍去病晋升为骠骑将军。这年春、夏两季,两次率兵出击河西地区的匈奴部队,消灭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