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儿童
写老师的诗作者:成尚荣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第7期
    成尚荣
    我常想,语文教师有自己的专业边界吗?这似乎是个伪命题——语文教师的专业边界应划在语文课程上。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语文总是与生活相等的。从这个视角看,语文教师的专业应当走向“无边界”,即走向学生的生活——也许这正是语文教育的边界。
    我们对学生的生活了解吗?不能说不了解,但蒙台梭利却说: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世界却不了解他、不接纳他。因而,她写下了《童年的秘密》,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成为经典。这本书语文教师应当好好读一读。
    “六一”儿童节前,《光明日报》推出了一个专栏——“孩子们写的诗”。整整一个版面,可以说每首诗都写得好。其中有一首写得特好,因为写的“真像孩子”。诗的题目是《哭着哭着就笑了》。诗是这样写的:“我哭着哭着/就笑了//因为我想到/中午的饭菜/是香的/傍晚的点心/是甜的/天空的太阳/是明亮的/夜晚的月光/是皎洁的//每一个/不快乐的时刻/都不应该是我的。”
    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着读着,我也笑了。因为,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孩子的泪眼和笑脸,好似天空的云彩,瞬间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这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儿童是很难定义的,甚至是无法定义的,如果要定义,只能是:儿童就是儿童。可是,我们常常不了解他们,于是不接纳他们,对孩子的哭着、笑着,已熟视无睹。其实,哭着、笑着,里面就隐藏着童年的秘密。
    这首诗不只是在描述儿童生活的一个常见的情景,而且表达了儿童的本性以及儿童的内心诉求: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是美好的,“每一个不快乐的时刻,都不应该是我的”。快乐、愉悦是儿童应有的表情,而脸上的表情是内心的确证。可是我们不了解他们,不能从他们的“哭着”中读出什么,也不能从他们的“笑着”中读出什么,更没有从“哭着”“笑着”的转换中发现什么。童年的秘密是什么?你在哪里啊?我们茫然。
    这首诗是在老师辅导下写成的,可见这位老师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慧心,她发现了童年的秘密,而且尊重它、呵护它,且指导学生把它表达出来。这样的指导,还暗含着另一个教育的秘密:从儿童的视角了解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又站在儿童之外观察儿童、研究儿童。我无端地猜想,那句“每一个不快乐的时刻,都不应该是我的”,一定有着老师的点拨。这样的点拨,不应该反对,相反,应该鼓励、支持,因为,儿童需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应当提升。这就是蒙台梭利对教师的定义——作为教师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