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颜⾊别称
古代颜⾊别称
1,黯形声字。从⿊,⾳声。本义是:“深⿊⾊”。《说⽂》:“黯,深⿊⾊也。”《⼴雅》:“黯,⿊也。”《史记·孔⼦世家》:“黯然⽽⿊。”现在仍有“黯然”(⿊暗的样⼦)等词语。常泛指⿊⾊。
2,赫会意字。从⼆⾚。《说⽂》:“赫,⽕⾚貌。”⽕⾚。本义是“⽕烧的颜⾊”,泛指“⾚⾊和⽕红⾊”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红⽇),赫⾚(深红,⽕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从⿊,代声。《说⽂》:“黱,画眉也。从⿊,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的颜料。”古代⼥⼦⽤以画眉。后来泛指“青⿊⾊ ”,如杜甫《古柏⾏》:“霜⽪溜⾬四⼗围,黛⾊参天⼆千尺。”现在仍有“黛⿊”等词语。
表示红的词语
4,⿊会意字。⼩篆字形,上⾯是古“囱”字,即烟囱;下⾯是“炎”(⽕)字,表⽰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烟⽕熏⿊之意。《说⽂》:“⿊,⽕所熏之⾊也。”本义是:“⿊⾊”。《⼩尔雅》:“纯⿊⽽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如“⿊洞洞”“⿊暗”等。5,红形声字。从⽷(表⽰与线丝有关),⼯声。《说⽂》:“红,帛⾚⽩⾊也。”本义是:“粉红⾊。”段注:“按,此今⼈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似绛者也。”后来也表⽰各种红的颜⾊。如⽩居易《忆江南》:“⽇出江花红胜⽕。”现在红⾊使⽤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红⾊的词语使⽤,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从⽷(表⽰与线丝有关),⾮声。本义是“(帛)红⾊”。《说⽂新附》:“绯,帛⾚⾊也。”后常表⽰“红⾊,深红⾊”,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会意字。甲⾻⽂,从⼤(⼈)从⽕。⼈在⽕上,被烤得红红的。⼀说“⼤⽕”为⾚。本义是“⽕的颜⾊”,即红⾊。《说⽂》:“⾚,南⽅⾊也。”《书·洪范·五⾏传》:“⾚者,⽕⾊也。”后指“红⾊”,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椒好。”
8,朱指事字。⼩篆字形,从⽊,⼀在其中指出这种⽊是红⼼的。《说⽂》:“朱,⾚⼼⽊,松柏属。”本义是:“⾚⼼⽊”。后⽤来指“朱⾊,⼤红⾊” 。如《韩⾮⼦·⼗过》:“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庄⼦·达⽣》:“紫⾐⽽朱冠。”古代⼜称“朱”为正⾊,如“朱门”“朱红”等。
9,丹象形字。甲⾻⽂字形,外⾯框框象矿井形,⾥边的⼀横是加上的符号,表⽰那⾥有丹砂。《说⽂》:“丹,巴越之⾚⽯也。象采丹井。”本义是“⾠砂,朱砂”。后表⽰“红⾊,⾚⾊”。《周礼·考⼯记》:“染⽻以朱湛丹秫。”
10,蓝形声字。从⾋,监声。本义是:“蓼蓝”。《说⽂》:“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颜⾊,⼀般都是表⽰染料“蓼蓝”,如《荀⼦·劝学》:“青取之于蓝,⽽青于蓝。”⽤来表⽰蓝⾊的形容词是“青”。“蓝”表⽰颜⾊是后起义,指“暗蓝⾊”。如杜甫《冬到⾦华⼭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形声字。从⽷(表⽰与线丝有关),录声。《说⽂》:“绿,帛青黄⾊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如《楚辞·橘
颂》:“绿叶素荣。”后也⽤来表⽰“乌⿊⾊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乌⿊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象形字。甲⾻⽂字形,象⽇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从“⽩”的字多与光亮、⽩⾊有关。《说⽂》:“⽩,西⽅⾊也。殷⽤事物⾊⽩。” 古⼈还⽤以代表西⽅、秋季、⾦、肺等。本义是:“⽩颜⾊”。如《荀⼦·荣辱》:“⽬辨⽩⿊美恶。”
13,黄象形字。⾦⽂象蝗⾍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后常指:“黄⾊”。《说⽂》:“黄,地之⾊也。”《论衡·騐符》:“黄为⼟⾊,位在中央。”《易·坤》:“天⽞⽽地黄,解得黄⽮。”《诗·邶风·绿⾐》:“绿⾐黄⾥。”
14,褐形声字。从⾐,曷声。《说⽂》:“褐,编枲袜。”(枲:粗⿇。)本义是:“⽤粗⿇织成的袜⼦”。后表⽰“黄⿊⾊” ,如⽩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会意字。从⼿,从⽕。意思是⽕已熄灭,可以⽤⼿去拿。《说⽂》:“灰,死⽕余烬也。”本义是:“⽕灰”。后指“灰⾊”,⽩⾊和⿊⾊的混合⾊。
16,绛(绛)形声字。从⽷,夅声。《说⽂》:“绛,⼤⾚也。”本义是:“⼤红⾊”,《⼴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绛。”(纁:红⾊)后表⽰“深红⾊”。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縢。”(⾏縢:绑腿。)
17,紫形声字。从⽷,此声。《说⽂》:“紫,帛⿊⾚⾊也。”本义是“紫⾊”,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后常指“紫⾊”,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带红的颜⾊)等词语。
18,彤会意字。从丹,从⼺。丹就是丹砂。⼺表⽰装饰。本义是:“彩⾊装饰”。《说⽂》:“彤,丹饰也。”《荀⼦·⼤略》:“诸侯彤⼸。”(按:“丹漆也。)本来是动词,后⽤作形容词指“朱红⾊”,如《书·顾命》:“⿇冕彤裳。”《诗·邶风·静⼥》:“贻我彤管。”现在仍有“彤⽇”“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会意字。从⽣,从丹。⾦⽂字形上⾯是个“⽣”字;下⾯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之⼀。《说⽂》:“青,东⽅⾊也。”本义是:“蓝⾊”。如《荀⼦·劝学》:“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后也⽤来指“深绿⾊”,如刘禹锡《陋室铭》:“草⾊⼊帘青。”现在仍有“青⼭”“青翠”等词语。形容“⿊⾊”的较少,如“青⽜”等。
20,碧形声字。从⽟,从⽯,⽩声。《说⽂》:“碧,⽯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的⽟⽯”。后表⽰“青绿⾊”,如《孔雀东南
飞》:“绿碧青丝绳。”也表⽰“青⽩⾊,浅绿⾊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春⽔渌波。”杨万⾥《晓出净慈寺送林⼦芳》:”接天莲叶⽆穷碧。”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21,苍(苍)形声字。从⾋,仓声。《说⽂》:“苍,草⾊也。”本义是“草⾊”。《⼴雅》:“苍,青也。”后引申为“深绿⾊”或“深蓝⾊” ,如《庄⼦·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耶?”李⽩《庐⼭谣寄卢侍御虚⾈》:“谢公⾏处苍苔没。”也表⽰“灰⽩⾊ ”,⽩居易《卖炭翁》:“满⾯尘灰烟⽕⾊,两鬓苍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