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别样的风景
作者:夏丽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
        读,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呼声最高的词语。但透过读的繁华,我们可以发现,如今老师花在读上的时间虽然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用在品读、美读上的,花在初读上的时间却不多,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初读不到位,不夯实基础,品读、美读会失去依靠,又何谈感其神,悟其意?只有反复地一次一次的读,孩子对课文的语言烂熟于心了,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和积淀语文素养。正如于永正老先生说的:书不读熟不开讲。
        初读,一个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教学环节,其不易之处既在于容易被老师忽视,又在于必须讲求方法和技巧。下面就结合公开课以及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想法。
        一、读中有趣——携期待和愉悦上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情感状态,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初读。这样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大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松鼠和松果》是节家长开放课,在家长的众目睽睽下,为了课的好看,我可以处理得花哨些,或者可以上得更轻松活泼有趣些,至少可以像一般公开课那样布置孩子把课文读熟了。但我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亲历语言学习的过程,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这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层面,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好认读关尤为重要。也能让我借这个机会向家长传递一个信息:读,是何等的主要。
        课上,我着实奢侈了一回,化了整整十五分钟在初读上,只是引导孩子们把课文读顺读熟。首先学生自由读课文,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课文读好一次了,请你举一个小指头提示老师。孩子们读着, 而我在巡视着,告诉孩子们,老师最喜欢用心读书的孩子!”“ 某某读得多认真啊!”“你看某某都举起三个小手指了!老师的激励是孩子读书最好的催化剂,教室里不绝于耳的是孩子读书的声音,这样的感觉才是属于语文课堂的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属于孩子的吧。
        见孩子们都举着两个、三个小指头了,我打断了他们:瞧你们读得多认真啊,想读给大家听听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都想啊,那我们一起开火车读读吧。孩子们的小手举得更高了。 孩子读起来了,断了一下,不过读下来了,也很了不起,练练,你会更棒!
挺难读的,我们合作读读孩子们兴趣高涨了。想象着小松树一棵棵长起来了,又结了好多好多松果,小松鼠心里美滋滋的,多开心呀!我们一起美美地齐读这一段好吗?”……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评价着、引导着,反反复复地诵读着,我的一句轻轻的表扬,一个邀请的手势,都成了孩子们不断读书的力量源泉。不知不觉的我们将课文读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的识字了、正音了、课文读顺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徜徉在文本美妙的意境中……
        谁说这样的教学枯燥、难看呢?简单的、朴素的,也许是最美的。小手如林眼眸发亮,这一切让我读懂孩子们爱这样的读书,他们也需要这样的读书。孩子们也爱和老师一块儿读书,老师的情绪状态与激励手段是学生读书最好的催化剂。告诉同学们,老师喜欢听你读书的声音;告诉他读错了没关系,练一练你会读得很棒的;告诉他们,你在评议同学朗读的时候先表扬他,然后再委婉指出不足,别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看法。我敢肯定的说创设起积极的良好的阅读氛围,会让初读一路走得更好。
        二、读中有导——览文章全貌举纲目于胸
        从文本的行文结构入手。《万里长城》课件呈现万里长城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接着以长城在你们眼中是这样的,那么在文中作者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这一问题切入。然后根据学生的感悟(长城雄伟、年代久远、施工艰难)分别到相应的段落并安排各类练读方法进行练读。这样就在初读中自然地渗入了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把握,使解读文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从文本的情感入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他以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问题切入取得了初读课文的综合效果。接着根据学生的体会有针对性地到对应的段落练读。而且这一问题,正是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在学生个性化的练读中,使得他们在思想、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从文本的题眼入手。我校一位教师在上《麦哨》一课时,她从课题入手,挖掘出了问题情境:给麦哨各组个词,说说麦哨是什么?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自由朗读课文,从而引领学生初读课文,避免了无目的的傻读。
        三、读中有本——行千篇不一律之举
        初读是一项基础工程。即初读是为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打下坚定的基础。只有初读获得的初步印象准确而可靠,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才有根本的保证。初读首先必须真正
读到文通字顺,但不同的文本其初读的处理也应不同。教师在初读时必须尊重文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初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好这个基本要求。
        《杨氏之子》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一位教师在初读时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稍后,师请一生读,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但有部分地方停顿不当。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连读。教师提醒到古时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的家禽意思不同,是指家中,指的是鸟。家禽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两个词”“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那该怎么停顿呢?再请一生读。(读正确)教师再指导其他类似句子的读法。停顿,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的家禽与现代的意思有异,学生明白了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后面停顿的原因。这种初读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对文本自身的特的解读。
        教师如果能在初读教学过程中设计精巧,匠心独运,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那么初读就可以使学生起到一多雕的作用!
        四、读中有练——落百成钢之实
        “初读绝不是自由读读便可一带而过的,它具有特定的训练任务,如审题能力、试读能力、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提取大意、分清层次的能力等等。如能将渗透其中,将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孙世梅老师揭题后便直接出示了一个表格:
        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中,孙老师说道,这是一份空白表格。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读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有的说,麦哨“作者一直记着母亲的话,他很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老师追问在同学们的发言中都关注到了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和学生一起在表格中补上了人物。接着老师又请学生继续寻文中的主要情节——看花,共出现了几次。其中母亲提了几次,结果如何……
        在这个片段中,面对一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的散文,教师巧妙的利用了一个表格,理出了文章两个人物,三次看菊花的线索。将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清晰、巧妙地
呈现了出来。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也能感受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表达特点。
        初读对精读而言,每个个体会获得更多属于自我的时间,更多实践的机会。也正因如此,缩小了学生之间当堂课存在的差异。的确,我们不可能引导学生读懂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初读中的东西,再追求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初读,看似简单,实质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目标明、要求清、操作细、时间足,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后,再深入文本,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