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品析 麦哨迁移贯通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以教材为本,练习阅读能力;注重文本细读,让学生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味到语言文字的滋味,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显着的特点,或是结构特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突出重点,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感悟结构特
引导学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结构特,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1)如常见的总分结构,六上的《林海》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作者采用总起(第一自然段)分述(后六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先写对大兴安岭的总的印象,接着从“岭、林、花联想到木材,联想到‘兴安’”这五个要点具体地分述,条理分明地记叙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2)如前后呼应结构,四下的《麦哨》,课文两次写了麦哨,“‘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采用前后呼应的结构编排,构成形式上的美。所以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采用前后呼应形式,既让学生体会到文本形式美,同时又在对麦哨声的反复吟读中体会到麦哨本身所具有的暗喻意义:麦哨,表达的是孩子们的欢快,表达的是孩子们童年美好的生活。
3)再如写作顺序,小学课文大多按时间先后、地点转换、描述内容的角度、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写的。四上的《母鸡》就是典型的按感情的变化由“讨厌”到“赞美”来写的,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二、揣摩表达方法
1)不少课文总有一些关键句子,诸如过渡句、中心句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如三上的《赵州桥》第三段第一句是个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师可以让旁边的云状图引导学生去揣摩,“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富饶的西沙
岛》第一段有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表达方式。
2)《课标》要求,教师不必系统地讲授修辞知识,应随文学习一些常见的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表达方式,如四下的《桂林山水》应让学生体会排比的表达方法,再进行仿写排比句这样的小练笔。
3)学习一些常见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四上的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精读课文《长城》让学生体会用熟知的事物做比照的表达方法,“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颐和园》让学生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在单元习作中学习采用这些表达方法。
三、品味语言风格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
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有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如《白鹅 》和《白公鹅》比较阅读:相同之处是善于运用反语(正话反说)的手法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语言都比较风趣幽默。不同之处是语言一个更有轻松调侃的意味,一个则略带讽刺揶揄的感觉。再如人教版第十二册教材《匆匆》一文,朱自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而且大多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而轻灵,“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在教学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朗读中体会朱自清先生自然流畅、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
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通过文本细读,能使我们读到课文的深刻之处、独到之处,能使我们接近或走进作者的内心,能使我们品味到语言的滋味,感受到语文
的魅力。这正是:“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