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刻苦好学的故事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1、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
    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就这样,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2、被索引改变的人生
    1935年,只有小学学历的金克木经人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负责借书还书。一天,他忽然想到:我为什么不能也像那些教授、学生一样读一些书呢?
    但如何在书海中寻到最有价值的书,令他一筹莫展。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索引,就像他根据索引给借书人书一样,反过来,他也可以从借书人那里搜索到有价值的书啊!
    从此,借书人就成了他的导师。白天,他在借书台和书库间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阅读那些被别人借过的书。他的导师五花八门,但以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要写论文,因此他们借的书
都很有方向性。
    给金克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从十几公里外步行赶来的教授。他夹着布包,手拿一张纸往借书台上一放,一言不发。金克木接过一看,全是些古书名。待这位教授走后,金克木赶紧把记下来的书名默写出来,以后有了空闲,便照书单到善本书库中一一查看。
    日久天长,这个曾经的懵懂少年不仅靠自学精通了梵语、印地语、世界语等十多种语言文字,还在文学、历史、天文等领域卓有成就,成为一代奇才,与季羡林、张中行和邓广铭并称为燕园四老。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3、苏步青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着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着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4、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5、悬孟轲刻苦学习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6、韦编三绝---孔子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
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7、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8、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
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9、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关于勤奋的故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