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摘 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
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
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乡愁》的这些意象情感和主题是通过它独特的诗歌结构形式来体现的。
《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与音乐美。
结构美,就是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比较和谐对称。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诗人在这对称中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得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音乐美,就是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如“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叠音词在同一位置上的运用,如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此外,“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因而李元洛先生认为“《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现代诗歌鉴赏此外,鉴于《乡愁》中叠音词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处在每节同一位置上而音韵悠长,因而可以视之为词藻美。
如上所述,《乡愁》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韵味,它继承并体现了闻一多新诗格律的“三美”诗学理论观点。
二、闻一多“三美”诗学观概述
新格律诗是相对于以严格声律要求的旧体诗而言的具有诗行匀称、韵律鲜明、有规律可寻的现代新诗体。这种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在诗学论文《诗的格律》里提出新诗创作要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为标志而深受人们关注,并蔚然成为时代之风尚。“三美”是人们对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均齐)。“三美”诗学理论观较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建立中国新诗的艺术形式的规范的宗旨。“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诗的格律》)这里分别简述如下:
(一)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它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
(二)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上的特点,富于彩感。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三、闻一多新诗格律“三美”诗学观主张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现代新诗创作日益发展繁荣。但是,当时人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打破旧诗格律的束缚,而且认为打破得越彻底越好,因而导至了新诗形式失范无序的极端散文化的倾向。即使是诗坛名将郭沫若也在诗歌形式上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认为“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面对新诗形体散漫、节奏杂乱的散文化状况,一些有志于诗体建设的诗人和诗评家开始了对诗体形式的重新思考、探索与追求。闻一多就是在这方面卓有建树者。他在《诗的格律》里说:“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这是没有人怀疑过的天经地义。”“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为此,他提出了被人们概括为“三美”的新诗格律理论:
音乐美——音节,或称节奏(rhythm),是指诗歌中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语音现象,主要包括语音的长短与强弱等。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核心。他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没有节奏的诗。”
绘画美——词藻,是指诗歌彩与绘画形象。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的要素之一。在这点上,闻一多吸收、继承了宗白华的对诗的理论见解:“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宗白华《新诗略谈》)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是指诗歌中诗节布局均匀对称,诗句整齐划一。它是闻一多新诗格律的要素之一。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肯定新诗建筑美的诗人,而这种“建筑美”是根据汉语象形文字的特点提出来的,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他指出:“在我们中国的文字里,尤其不当忽略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是属于视觉方面的,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诗的格律》)这视觉方面的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就是格律的建筑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