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化改革探索
[摘要]探索工学结合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方向。根据系统论观点,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反馈三个亚系统。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化改革,首先阐明问题,进行情况分析,制定课程目标。在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基础上,以课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合理组织与序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推进课程系统不断完善。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 系统 改革
前言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课程系统化理论为视角,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工学结合课程概述
(一) 课程
课程经典定义为“跑道”,现代教育认为课程是跑的过程和跑的经验。对于课程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1]
(二)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种理论支撑。[2]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3]
(三)工学结合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案、系统,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
”。[4]
从育人的角度,工学结合课程关注人的主体性,关注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情境中学习工作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工学结合课程系统理论
系统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结构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二是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课程作为一种系统,是由若干工作系统组成,这些工作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课程系统由若干要素形成整体结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课程系统与外界环境(即外部系统)时刻发生联系,形成动态关联的更高层次的大系统。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是一个实践过程。把课程作为一系统来分析,如果将课程开发作为决策系统,课程实施则是执行系统,课程评价则是反馈系统,三者构成闭合的大系统。
为了保证这个大系统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教育法规、教学制度规范加以保障,即保障系统。(如图1
1:工学结合系统化开发
三、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化开发
按照系统思维方法的指导,在其思考和解决课程系统化改革时,一般要实施以下六个步骤:
(一)存在问题阐述
摆明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改革的出发点。所谓问题,是指实际情况与预期情况之间所存在着的一定差异。从实际出发去达到预期目标就要不断解决问题,消除两种情况间的差距。
课程改革的具体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开发。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难以突破学科体系框架,存在学习内容与工作结合不紧密的现象,直
接导致课程更新速度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开发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开发的主要目标。
2)教学方法更新。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主体性,导致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课程在提供工学条件的同时,通过教学方法改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注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反馈机制建立。
课程评价手段单一,课程反馈与更新机制缺乏等问题,导致课程滞后与工作需求和时代发展。必须通过建立通畅的反馈机制,使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保持紧密衔接,才能保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
(二)情况分析
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根据课程的内容、学习者的情况、企业的情况、学校的情
况设计不同的工学结合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国家政策环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宏观因素,校企合作水平、学校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条件环境是中观因素;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学生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是微观因素。
课程开发首先由教师、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含毕业生)组成课程团队,进行情况分析。主要包括:
1)学校状况分析。学校管理制度、专业校企合作水平、实习实训条件等。
2)学生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
3)教师状况分析。主要包括教师职业教育理论能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教师岗位实践能力、教师情感态度等。
4)职业资格研究。主要包括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5]
5)课程特点分析。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特定、教学条件、允许课时等。
工学结合
(三)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通过课程实施可以达到的意图或构想。“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6]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生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也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知识目标分解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将技能目标分解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层次;将体验性目标分解为“经历”(参与)——“反映”(认同)——“领语”(内化)三个层次;[7]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四)学习内容开发
课程学习内容开发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选择,二是课程内容排序。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体,它不但包括显性知识,而且包括经验、策略等隐性知识。它往往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等学习载体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