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随着目前社会对中职学校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各中职学校各类专业的发展及专业内涵建设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是当前中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实施课程改革,探索以技能培训、实践培训为主体的应用型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为广大中职学校的必经之路。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各中职学校中悄然兴起,并在应用中被逐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随之被认为课程改革的最佳选择和最有效的突破口。
以商贸类专业为例,传统的专业教学是以课程讲授为主(个别专业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能会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日常教学过于书本化、理论化,内容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是困扰教与学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初入门槛的中职学生来说,在缺乏社会经验的前提下去理解一门又一门与企业、社会、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课程,显得尤为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创设情景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即在企业情境和企业运转中,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让学生作为商贸企业的一名员工,身处商贸企业之中,在真实(或逼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掌握商贸知识,在工作中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用亲身经历去理解商贸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须符合以下特点:一是符合专业的特点,二是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三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特点(如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形象思维活跃,不善抽象思维等)。按照以上思路,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观念转变等方面对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课程改革实践及探究
1.教学环境的改革
教学环境作为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其建设思路应该是让师生上课如上岗,充分感受职业氛围,培养职业习惯。笔者在考察中走访了国内多所中职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在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虽然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这些实训场所的建设并没有很好地关照到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需求,实训环境未能与之相配套,使用起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觉得方便和顺手。因此,教学环境如果在建设过程中不及时调整,将来势必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
比如,在商贸类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环境的建设和实践中,为了营造真正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尽快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了解商贸企业所涉及的各项工作,可以在学校里打造出仿真的职业环境,并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关键能力设置不同的职业情景。如:与商贸专业相关的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工商局、税务局、物流部门等),利用仿真的现场环境和实物教具,根据企业职业情景,模拟企业采购、销售、储存、运输等环节,并根据需要设置采购部、销售部、仓储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及相应岗位,把企业搬进专业实训课堂,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在职业情境中学会如何工作
此外,教学环境的改变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出版社发行的正规教材大多没有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导手册,也没有供学生进行更好学习用的实训指导手册,致使实训课教育匹配度差,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好,实训对象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专门组建了课改团队,在参考和整合正规教材的基础上,由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理实一体化专门教材(含制作教学软件和课件)、教师工作手册和学生技能手册(替代了个人教案);指导相关教师使用教材和教学软件,并共
同参与教学环境的布置和完善。
在理实一体化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还改革了实训内容——充分体现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分岗位进行业务操作——体现了现场工作环境的特点;轮流实践内容——体现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以会计教学为例,教学中涵盖了企业经营全过程(即理论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在细节上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财务的相关业务(比如差旅费问题,运费抵扣及运费分配问题等);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角表演,生动地再现企业资金、信息、实物的流转,尤其是把单据的流转和分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学习者,学生需要解决的会计问题具体、明了,促进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并作出深刻的思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学习原来如此快乐;教师的感受是教学原来如此轻松。这正是一体化教学的魅力所在。
3.教师的观念更新和技能创新
当前专业课改革实施中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因为,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不改变,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完善的实训条件、再优秀的教材,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换言之,用””的方法来教教材,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原来的旧模式还要
糟糕工学结合
因此,授课教师要加强理念转变,为课改实施作好观念上的准备。每一位授课教师(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教师)心里都要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场课改,为什么要引进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项目教学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改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1)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以实践为导向,应具备如下基本理念: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做准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知识记忆。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
2)教师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要会使用新教材,要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在一体化教学的课改实验中,笔者所在学校成功的做法是把每个专业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配备23名课改骨干教师,同时满足实验、实习分组的需要。课改骨干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同时聘有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劳动部门考证指导专家、高校课改专家等。骨干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和总结,带动其他老师参与到一体化课改活动中来。
4.教师要有素质教育理念
职业素质教育及安全教育是中职生素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改实验中,我们要求所有的授课教师在进入实训室前都要排队点名,讲解操作规程、技术要求、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上课当中用企业理念规范学生技能训练;下课前点评、清理收拾工具并进行场地清洁等,通过细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改革效果评价及反思
一体化教学多是在项目课程设计下进行模块教学的,改变了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并开展课程教学。
在课改实验中有些老师认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知识的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担心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而不够系统。而实际上,在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下,这种系统性的知识多数学生连都没有学起来——这就是中职教育的现状!而一体化教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学用一致的问题,符合就业导向的中职办学方向。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让学生学起来,提高职校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学习成效,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解决了中职生普遍厌学的问题。
此外,实践中我们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以往单专业、单学科的实训课程,它融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性、实操性训练为一体,再现的是真实企业的完整工作过程背景,教学中通过融角扮演、案例分析和项目教学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企业管理、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必须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学生在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感受挫折,体会人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高职业素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将来走进企业后的不安感,缩短了适应期。
三、后续探究
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些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第一,中职学校由于受到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校企合作机制及课改支持体系的制约,实施起来涉及本专业的所有教师和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所以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难度和障碍。尤其是一线教师因为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参与热情和参与度不高,再加上学校没有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课改成果未能得到及时巩固和推广,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环境配套、技术支持等保障机制未能及时配套,故课改的成效还有待提高。
第二,实践中发现,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一体化课改教材开发出来后,如何正确地使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虽然一体化课程开发已经深入到教材且已经探索出一些初步的教学模式,但许多课改老师还不知道一体化课程该怎么教,加上一直以来受学科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难以转变课程观念,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如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并从方法、技术和环境上予以支持和保障,将是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