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刘凤云
来源:《教育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9
        [摘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基本特点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有职工和学生双重身份,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凤云工学结合(1965- ),,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21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028-03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它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什么人,即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及规格;二是谁来培养,即保障体系、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三是怎样培养,即内容方式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构建适应新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面向市场的高技能职业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并在职业间进行水平及向上流动的职业转换与晋升能力的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三是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订单设置专业,并和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过程包含系统的知
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将课堂学习与现场工作有机结合。模式中的包括学生在校内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工学结合实现了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新的价值取向;工学结合更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发展,是新时期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最适宜、最科学的模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作用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资源和管理经验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生产和
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共赢、可持续发展办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效益,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增强社会影响力,也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地看到职业未来。
        “校企合作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人才培养工作自觉成为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优势,实现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使职业人才培养更具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后顾之忧,保障与促进了企业的兴旺发展。同步交叉进行,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减轻学生经济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为保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职业院校应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为学院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如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分析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构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确定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等。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专业建设上体现高职特,对就业不好的专业及时调整方向,按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转型。在培养过程之中,应根据每年一次的企业用人需求调研结果,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及课程模块。
        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学生的学习、应用、协作和创新能力等都应得到充分体现。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根据专
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将实习与产品加工、项目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在企业的综合实习应不少于半年,并由企业负责实施和考核。三是改革考核方式。采取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四是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实习和参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并进行指导。
        2.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报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源于国外CBE模式和双元制模式的启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设计,即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知识技能结构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典型。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现代服务业的多家知名企业长期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分别与苏宁电器、华润苏果、宏图三胞等多个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了苏宁班”“宏三班等冠名班,并建立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和企业共同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将企业要求的内容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之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提供奖学金,与学校共同实施教育,学生在企业既可参加岗位实践,又可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边工作、边训练、边实践,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有机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校、企、生三赢的效益,使高职院校拓宽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引发了企业对教育投入的兴趣,推进了产学结合的步伐,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业有所归,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大大提高。
        3.双证书制度为框架,“嵌入式设置课程,硬化人才培养标准。双证书制度充分体现
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从根本上推动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教育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职业标准进行比照,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方面,通过实施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主流技术同步,职业资质的获取与社会的劳动准入制度相通。
        实行双证书制度,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将认证教育课程嵌入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 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如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内容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嵌入网络营销课程中,BBSCA认证操作和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嵌入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中,用证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4.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区域行业企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企业文化引入学院,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校企教学人力资源整合。一方面,由校企双方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也可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授,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实现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管理和产品开发、推广、咨询及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科研教研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