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条件建设
工学结合一、建设目标
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围绕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课程为载体、以专业为基础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具体工作过程组织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讲练结合”、“导师制”等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以工作过程实施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架构能够支撑网络课程正常运行的硬件环境,并能有效共享。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建成一批“教学环境职场化”的专业()教学场所并投入运作。
建设期内,通过各专业建设,建成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80门优质核心课程;建成与重点专业及其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相配套的、省级重点教材50本;建成1-2个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中高职教育相配套、省级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度。
二、建设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课程体系,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与职业教育研究所进行合作,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得到技术上支持。通过对综合职业能力理念的研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研究、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进而对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
(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  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开展专业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企业等实践专家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领域课程为载体、以专业为基础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实施、教材建设、考试考核、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
()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精品课程之所以称之为“精品”,丰富完备、多维度的教学资源
构成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门课程的好与坏,其教学资源的构成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宽度与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建设体现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为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化实验实训平台,推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平台优化和资源共享。
(四)教学做一体化场所改造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做合一”、“做”即是“工”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最直接方法。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创设真实职业氛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改造原有的教学场所,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三、建设内容
(一)架构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编制《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公共文化课实施方案》、《公选课设置指南》等课程体系构架的基本文件。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
质量的提升为中心,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载体的研究为突破口,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以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再生能力与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课程(支干课程),以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等方面的文化、思想为基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与塑造学生职业素质的公共文化课,架构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下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要成果是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指导下,充分开展专业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企业等实践专家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习领域课程为载体、以专业为基础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
(三)建设精品课程创作平台  购置4路音视频采集、1路电脑屏幕采集、1路经特技切换的视频采集、特技切换、调音混音、实时字幕输入键盘、6画面监视屏和流媒体服务器于一体的便携式采播录编网络视频直播机,建立移动的演播室。购置具备同时录制教师课件、教师
讲课和学生听课等三个画面的功能、基于网络的课堂授课情况直播功能、多媒体课件资源的自动生成等功能的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录播系统,完成全自动智能录播教室建设。升级原天空教室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架构能够支撑网络课程正常运行的硬件环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并能有效共享。
(四)改造工学结合教学场所  对现有教学场所重新规划设计,确定专业校内教学场所的布局方案,制定“三年计划、分批实施”的具体建设方案。编制实施建设场所的详细方案和工程方案。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建成一批“教学环境职场化”的专业()教学场所并投入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