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一体化的UML课程教学探索
作者:刘彦姝 工学结合唐松 李志勇
来源:《软件导刊》2011年第10期
作者:刘彦姝 工学结合唐松 李志勇
来源:《软件导刊》2011年第10期
摘 要: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UML教学中采用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边做边学,即学习了理论知识,又累计了工作经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兼顾UML课程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UML;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10-0168-02
作者简介:刘彦姝(1976-),女,湖南祁东人,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处理技术、教学管理;唐松(1979-),男,湖南宁远人,硕士,湖南大
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李志勇(1974-),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
0 引言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工作项目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的全面体验,实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学习的统一。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在学习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UML课程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对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适应将来的专业岗位和未来专业岗位的晋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1)对IT行业进行调研,根据软件开发技术的最新发展,针对IT企业的用人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并考虑软件工程师岗位的职业特点和技能需求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设计中,企业全程参与设计与开发,有效保证了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
(3)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职业发展个阶段,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再结合企业具体开发流程的研究,映射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将这些学习性的任务组织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按照真实产品的功能模块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使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4)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程序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革。课程内容突出
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课程内容直接针对企业中的建模开发岗位,内容选取与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满足程序员的岗位能力需要并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1)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养能适应我国IT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必备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能从事软件行业开发、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课程培养目标。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乐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分析思维能力,具备程序员岗位应具备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能进行简单的软件建模工作,并为未来成长为软件设计师奠定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综合运用。
3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本课程内容设计是根据软件建模各环节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和知识需求,同时考虑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并坚持理论够用、适用、实用、技术先进的原则而设计。每一模块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适用软件项目开发中的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设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也适用企业对软件设计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为了适用高职学生的特点,每个模块单元的教学过程均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逆向循环”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理论之前,知道他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相关知识点分解成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编程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教学内容包括技术实用性、知识拓展性强的教学用例和实训项目。
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工作任务重构模块式教学内容,根据建模过程,采用基于工作任务和技能需求设计课程模块。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具体的系统建模为载体,将所学的知识,所需的能力嵌入到具体的、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中,通过项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工作流程的每个岗位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得到提高。
探索出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进行技术实用性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采用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的能力。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等手段在校内实现了“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软件建模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和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这里的每个项目都体现了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都必定会遵循“资讯(信息收集)→决策(拟定方案思路与框架)→计划(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的执行)→检查(成果验收)→评价(总结分析提高)”这样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加强和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完成这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而获取
的,真正体现了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融合。
5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
在《UML统一建模语言》教学改革中,我们遵循实训教学规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结构给予改革创新,采用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系统的框架结构,构建起“案例模仿、课程实训——讲座与参观——校内外实训”3级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案例模仿。在每个模块单元学习前,教师演示一个实际项目,提出与本单元模块有关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查询相关资料来完成项目中与本单元有关的功能。然后教师给学生解释项目功能的关键实现代码,之后由学生模仿完成。这一步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训。学生通过案例模仿学习了最常用最关键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教师以点(关键知识点)带面,讲解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课程实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学会各知
识点的应用。在《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实训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通过实训深化软件工程基本概念的理解,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培育学生初步的软件开发技能和管理能力。但在实训课中不主张学生立即进行软件开发,因为软件开发是一个较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课程实训时间很有限,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因此在实训课中主要通过丰富实训内容,对软件工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工具进行实践,验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解和巩固书本知识,激发创新与设计潜能,让学生逐步适应现代软件工程设计方法。
(3)综合实训。所有模块单元学会后,3~5个学生组成一组,由兼职教师带或有开发经验的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有模块单元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流程,积累软件开发经验。
(4)专题讲座与参观学习,增强直观感受。学生通过课程实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对这些知识在软件开发能否应用以及起多大作用还
心存疑虑。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实例”,邀请第一线的软件开发人员结合软件工程给学生讲解案例、介绍具体的开发方法和过程。在专题讲座中,甚至还邀请有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讲述自己的项目经历和实际工作,使案例离同学越来越近,越来越具体。
组织学生参观软件企业的研发中心,感受工作环境,参观过程中企业的接待人员给学生讲解企业的发展历程,演示公司软件产品的成功案例,并就软件开发的过程给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
(5)校内实训。这是提高阶段,这个阶段在校内软件公司完成,由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定。完全按软件公司的规范运作。在一个月时间内,每个项目组完成一个实际项目,项目组人数根据项目大小而定。
(6)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参与实习单位的真实项目,项目由实习单位定。
6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选用上也要有所体现。笔者在多年的UML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的实施上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引入UML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S].北京:教育部,20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