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工学结合
梁宝桢
(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山东 烟台 264000)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中,体现了极强的工作过程导向。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为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影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师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教师队伍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偏低,教师队伍普遍年轻,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理念模糊,方法落后,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2.学生素质
技校学生普遍是高考落榜、中考落榜学生,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些社会的新一代普遍存在既自卑又自尊、既懒散又浮躁的心态,使得技工教育的教学工作难上加难。
3.教学方法
技工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讲多练少,灌输内容多实践内容少,导致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完成从传统教学方法向新式教学方法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
4.教学内容
技工院校传统教学内容很少能体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内容滞后时代发展,严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教材的编写形式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实用性,教材的实践性不强,与技能鉴定标准不接轨,不能适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5.教学评价
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内容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未真正建立起来。重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监控评价,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监控评价。重视对教师进行监控评价,忽视对学生的监控评价。重视监控评价,忽视信息反馈,忽视家长、用人单位的评价。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对接,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但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比较明显,企业还未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对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二、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
第一,完善实训基地。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进行实践操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不仅能从实践中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综合素养,还能从另一方面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理念。
第二,改进教材以及课本。教材与课本在整个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使命。各技工院校应该根据自
身的实际情况,将原有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资料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同时还要请有关的专家以及学者对这些材料进行编辑,以一体化教学理念为前提,加强理论的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一体化。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对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指导。因此,老师体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一体化教学的最终效果。强化一体化教师的综合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技工院校可以定期组织老师去相关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第二,技工院校可以定期为老师开设专家讲座,让老师及时了解当前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不断地增加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进而将他们打造成一支以一体化教学理念为宗旨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3.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老师可以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设计成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任务。用这种方式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做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老师还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他们的记忆,从而提高他们的行业竞
争力。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过程可按“六步法”实施: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
(1)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提高了学生理解、沟通、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步的工作对象:任务书、派工单、主管等。
(2)获取与完成该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描绘出工作目标,弄清存在的困难、完成工作的条件和方法步骤;提高了学生学习管理、信息处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本步的工作对象:工作页、参考教材、技术手册或规程、计算机、教师、组员等。
2.制订计划
设想工作任务的内容、步骤、阶段划分、所需材料和工具等,列出多种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的计划、设计能力及方法能力。本步的工作对象:工作计划、工作页、参考教材、技术手册或规程、教师、组员。
3.做出决定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以便于下一步实施。提高了学生择优淘劣、优化方案的能力。
4.实施计划
按照既定方案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领悟知(下转117页)
【摘要】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这就要求相关技术院校能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技术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 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65-02
船借箭》时,我先播放VCD“草船借箭”。接着师问:从课题中,同学们能发现那些问题?
生(归纳如下):草船借箭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最后借到了没有?后来箭有没有还?课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
师: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请用陈述句表达。
生: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请同学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我就是这样利用VCD的直观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发现了许多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因势利导,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课文。学生在发现问题中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发现问题的潜能,获得了具有个性的活动特征的发现问题体验,感受发现与收获;教师在这过程中,尊重学生发现的问题,不管问题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引导性评价,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课后、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小学生往往认为上完课就没什么好问了,因此我在分析完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次发现问题,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写作背景等方面发现更多的问题。如:教完《鲸》这课,有位学生提出“鲸是先到海洋里,四肢才慢慢退化呢?还是四肢先慢慢退化,以适应海洋的生活?”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收集有关鲸的资料,继续探索这个问题。从这个问题,我看到了教学相长。课后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课外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掌握更多的知识。
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课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在“发现问题”本上。利用交流课进行交流、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评价,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
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小学语文“课前发现问题”良好习惯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老师要精心、耐心、有恒心。
一开始,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五花八门,且大部分都是从字词方面发现问题,比较肤浅、杂乱,甚至有的问题毫无价值。上课之前,我都要把学生的“课前发现问题本”收起来检查,花时间整理学生发现的问题,并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评等级,“五星”记“☆”,“四星”记“□”,“三星”记“△”。哪位同学提出好问题;哪位同学通过反复读书会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位同学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我都会把这些问题连同他的姓名“注册”在备课本上。课前老师利用两三分钟进行讲评,谁优,谁劣,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课前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设计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个案研究跟踪表,“课前发现问题”的评价表,建立“课前发现问题”的记录袋。教师坚持做好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解决学生在“课前发现问题”实验中的情绪体验,“课前发现问
题”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帮助。教师根据“课前发现问题”的评价表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小总评,每月一次大总评,期末根据学生得“星”的总数评出“发现问题的小博士”。促进学生“课前发现问题”习惯的养成。
我引导学生以随笔或日记的形式,随时记下自己在“课前发现问题”中的点点滴滴,从不同角度记下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发现问题”实验中的收获、体会等,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断养成“课前发现问题”的习惯。
我校还定期对学生进行“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测试,分析、评价,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提高“课前发现问题”能力的动力,并逐步养成“课前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课前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实验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课题实验为“小”“初”的衔接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接65页)识和技能。它是学生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了学生的方法能力、规范作业的能力及专业技能。本步的工作对象:原材料、工具、设备、规程、技术手册、教师、组员。
5.检查控制
在实施过程中,结果会与上一步决策的结果有偏差,及时观察和记录这些偏差,并作出合理调整。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规范作业、数据处理的能力。
6.评价与反馈
通过展示、介绍、演说等形式输出任务结果,接受同组、他组同学以及老师从技术、经济、社会、思维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出缺陷并出缺陷的原因,作出修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演讲、沟通、信息处理、数据处理、客观评价、抗挫折的能力。本步的工作对象:劳动成果、媒体工具、评价表、记录单、工作页、教师、组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起关键性的作用。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在学习资源中查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一类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技能的拓展;另一类是整体性的被补充或延伸的知识拓展)。
四、技工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1.以质量求生存是技工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在动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技工院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技工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3.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今后,可利用新型学徒制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真正把工学一体化教学引向深入。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变革,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已经连续几年出现“技工荒”的现象,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员;一方面是存在大量不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不到合适工作。化解该难题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技工学校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赵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9年7月。
[4]孟玉茹,钱孟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182-18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