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对现阶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并论述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预期效果、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内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适应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特点,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正推动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一、工学结合现状
(一)发达国家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经持续100多年,该模式经久不衰的原因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符合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
公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其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教育,又在企业里学习专业技能,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还有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但是,任何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有它固定的土壤、气候及相关的环境条件,我们不能脱离我国国情而生搬硬套,必须有选择地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才能有效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二)我国工学结合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并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2+1”、半工半读等模式。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广大企业的支持,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那么工学结合将成为纸上谈兵。实践证明,大多数企业发现他们辛苦培养的人才留不住或者根本不用担忧人才资源的问题,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培养在校学生;而且,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有些企业自顾不暇,更担心学生的到来影响生产效益、管理、安全和技术保密,以及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等问题。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大部分企业不
热心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也很难达到互惠互利和双赢目的。其结果是形成“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多数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较为松散,流于形式,合作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试行“2+1”模式,让三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但是,学生在企业基本上是重复机械性的劳动,其实践技能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有些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没有用武之地,企业也并不关注学生技能的获得,而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了变相打工,因此,“2+1”模式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还有部分学生游离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最后一年时间不在学校实践也不到企业实习,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造成莫大的损害。长此以往,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将出现滑坡。
不少有识之士对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并呼吁从管理制度、机制、立法、政府财力投入、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工学结合的支持力度,对如何使学校管理、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考核、教学改革等方面适应工学结合也作了大量的探讨。但是,始终没有探索出一条长效的工学结合之路。
二、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
没有企业的支持,工学结合就无法组织实施,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是否存在其他途径?在此,笔者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探讨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果。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完成职业培训任务的;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则是把实际的工厂建在校内,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为学习者创造一个与企业一致的培训与学习环境,生产与科研是教学工厂的主要任务,使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完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工作中,以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并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工学结合校内化的思路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成功经验,依托校内组建的“工作室”、“专业性公司”、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中心、专业实体、校内工厂、校办企业,在校内开展工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提高工学结合实效性的同时,将学校和校办企业做大做强。
三、工学结合校内化的预期效果
学生在校内企业实习的目的不只是认识工厂的实际环境以及接受工厂技能的训练,而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围绕教学目标的科研项目或生产任务(项目)的完成,不仅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获得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以及生产管理、团结协作、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科研等工作,学生还可了解工学结合
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前沿知识和技能。在工学结合校内化模式下,学校可以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使理论与实践交融。四、工学结合校内化的具体措施
(一)依托校办企业构建工学结合的平台
以校办企业推进工学结合的模式就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行业背景优势和学校条件,充分利用资源条件,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将开办的校内工厂或校办企业建成专业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校企合一,产教结合,互相促进。校办企业模式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校企合作模式,而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行业背景和校办工厂,因此,校办企业是最为便捷的工学结合平台,避免了学校对企业的依赖,也方便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交融。
(二)引企入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采取租赁、联营、挂靠等方式,重点考虑吸引先进制造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将原有的校办工厂、校办企业建成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做、学、教”一体的生产性教学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配合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一是校中厂模式。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配合实施“做、学、教”一体教学。二是厂中校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及合作制件的特点,把部分设备,甚至是整条生产线安排在企业的生产区,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