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科技资讯
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21
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建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施工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以学生从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按照“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体现先进性”的原则,打破传统的知识内容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课程由于多年来一直是专业课程建设的中心,在不断摸索工学结合的改革同时,总结并归纳经验是为了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1走工学结合之路,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建筑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施
工员、质量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测量员、试验员、造价员、监理员等。针对这些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行业社会问卷调查及与行业专家座谈等形式调研,结果认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土方及地基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施工、模板配板设计、钢筋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应用、预应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应用、防水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等行动领域。
根据以上行动领域,我们对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行知识内容分解,并按行动体系要求对原相关知识系统进行重构,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对应以上各行动领域的九大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如把原冬雨期施工的内容知识分解到各相应的知识模块中。同时在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我们将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按照教学规律,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建“小型”学习单元,设计学习情境。
2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形成九大知识模块,并合理序化,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根据不
同的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
2.1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九大知识模块,并按照建筑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合理序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程内容作为授课内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教学
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形成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九大知识模块并按照建筑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合理序化,知识传授的深度以满足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为度,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突出应用性。2.2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原独立开设的《砌筑、抹灰工种操作》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中级钢筋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考核》实训等四个实训项目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环节中,形成相应的单项知识能力模块。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模式,切实实施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2.3构建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对每个知识模块均以实际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划分课程单元,在划分的课程单元基础上再分割成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项目、任务、案例、分项工程施工),通过情境的教学、模拟练习、实训和操作等多种形式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2.4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法,角扮演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的动态过程中学习。2.5建立并提供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本课程具有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自主开发了多媒体
课件,建立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通过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系统,使教学图、文、声并茂,并通过动画为学生演示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有融入工程实际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根据本课程各知识模块的不同特点,以六个“融合”为终极目标,恰当采取体现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3.1学习与工作融合以真实的工程内容作为授课内容,对每个知识模块均以实际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划分课程单元,单元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及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有机结合,
按行业和岗位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与鉴定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3.2学校与企业融合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整合方面,充分征求行业、企业等校外专家的建议与意见,反复论证;专任主讲教师中100%具有建筑企业实践经历、全部为“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经验丰富。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大型的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企业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具有甲级建筑质量检测资质的企业“广西华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就设在我院,该企业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企业提供主要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共同组建的,既能满足本课程在专业工种实训中的建筑材料检测和工程质量检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又能对外向社会提供服务,是集实训和生产为一体的产学
结合实体。3.3教室与车间融合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我院为本课程专门建设了三个工种(岗位)能力实训车间,分别是:“砌筑工、抹灰工技能操作车间”、“中级钢筋工职业技能操作车间”、“建筑工程砖混结构真题
实做实训车间”。主要满足基础工程施工、“工学结合
,
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梁伟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设计,阐述了课程建设中如何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并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的要求总结了几点心得。关键词:工学结合施工技术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8)07(c )-0233-022C E CE ECH A
3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21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
学术论坛
砌筑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知识模块的教学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训车间内进行钢筋绑扎、模板安装、脚手架搭拆,混凝土浇注振捣、砖砌体施工、墙体抹灰和贴面、地面铺贴、天棚抹灰等主要工种施工操作,基本实现了“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的工学结合教学目标。3.4学生与员工融合
首先,完成由“老师的学生”到“师傅的徒弟”的角转换。学生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训基地通过模拟仿真的生产环境和工作过程,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达到职业技能基本要求;再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的实践
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生产任务、工作过程,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满足社会需要。
其次,通过实习与就业相融合,完成由“徒弟”向员工的角转变。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实行按计划教学、按计划考核,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顶岗实习结束后,校企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实现“零距离”就业。3.5教师与师傅融合
师傅与教师相融合,建设一支教师即师傅、师傅即教师的新型教学团队。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师傅”;本课程主讲教师多人持有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长期兼职担任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有关施工技术岗位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了企业生产
过程中的许多难题。
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将生产实践经验、新技术、岗位技能要求与专业技能相融合,使师傅成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定期的聘请多名企业“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校内实训指导教师。
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专职主讲教师,提升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即师傅”含金量,自2005年7月至今我院已经引进了两名技术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本课程专职主讲教师。
3.6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
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4+0.7+1.3”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前有23周的毕业顶岗综合实习,采用工学结合方式,由学院委派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以及施工单位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联合指导教师,在一线工程现场分别从学院和企业不同的管理角度共同指导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让学生实现边顶岗工作边学习提高的目的,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施工工地的顶岗学习和锻炼,检验和修正学生对本课程已建立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4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
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
①高职教育应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为依据确立课程定位与目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
②设计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③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④建立“多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应有集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基地为依托。
⑤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课程评价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任务的分析、课程门类设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质量确认,都应当实行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多方结合。
以上要求课程开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六个“融合”:一是学习与工作融合,二是学校与企业融合,三是教室与车间融合,四是学生与员工融合,五是教师与师傅融合,六是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
握新闻专业之外的第二专业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比较精深厚实的知识。学生只有对历史、文化、社会及人类景况深刻领悟了,才能更好驾御传媒工作。
3.3建构既有丰富从业经验又有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新闻教育者中,大多人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如此新闻教育者与实务界存在隔膜。在教师学历和实践经历往往成反比,缺少实践经历的教师居多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让教师到新闻媒体锻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数量不足。因为新办专业点增多,有些学校无相关的师资,于是就出现上面所说的先“搭台”后“唱戏”的。如要杜绝这样情形,教育部要加强对新办学科的严格控制,进行宏观调控,压制新闻教育的非理性膨胀。
3.4教学办法要创新,强调写作训练,把社会当作实验室
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面要彻底更改,必须让学生主动接受和主动参与。尽可能让学生进行真新闻的写作,
激发学生热情,他们迸发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将各种学科、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出良好的实践能力。
当然,除开上述方面,中国新闻教育在改革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很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增加资金的投入、硬件设施要跟上;与媒体建立了共建机制;加强与国际的联系,拓展办学思路等等。如何建构一个新的新闻教育模式,是中国新闻教育学界所面临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是对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考验。
参考文献
[]蔡元培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演说
词[N]北京大学日刊,6转
工学结合引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70.[2]E xper ent al l ea r ni ng:A new appr oach
pat h t o t he st udy of j our nal i sm edu-cat i on W anda B r andon.Jour nal i sm M ass Com m uni c at i on E duc at or c ol um bi a.Spr i ng.2002:59.转引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现状[J].当代传播,2003(6).[3]李彬.新闻教育:重思理论与实践的辨
证关系[J ].现代视听,2007(4).
[4]传媒教育:一半是繁华,一半是忧虑
[EB /OL ].ht t p://ne w s.xi nhua net /new m edi a/2005-04/30/cont ent _2898309.ht m ,2005,4-30/2008,5-30.
(上接232页)
24C E CE EC H A 1..1918-1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