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来源:《新闻论坛》2020年第03期
        【內容提要】传媒产业多元互动、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对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提出
了“复合型编辑”的培养需求。江西传媒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立体培养为关键,以模块课程为载体,逐步构建起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采编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跨媒体、跨平台的交融日趋频繁,传媒产业多元互动、深度融合的态势,要求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顺势而变,实现质量提升。
        一、探索融媒时代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日益丰富,但由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具备融合编辑出版学、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网络媒体知识的跨学科特征,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就该专业如何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进行了探索,但大多数实践仅限于确定培养目标、探讨课程设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等单一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深层次思考。且许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针对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单一介质进行培养的问题,缺乏面向多个不同介质媒体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媒介融合的本质特征要求有较大距离。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颠覆性技术的冲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新时代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①虽然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内容生产过程趋于简单,但人类思维的不可取代性对传媒从业者的新闻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业者兼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文道德素养、新闻采写素养、网络媒介素养和辩证批判性思维,能胜任信息采写、数据处理、分析策划、编辑制作、交流推广等多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014年以来,江西传媒职业学院顺应传媒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升级的趋势,通过对行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融媒时代高素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构建起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二、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专业调研。学院集中力量,在对国内外传媒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对兄弟院校、行业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获知省内外高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梳理该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熟知其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明晰相关岗位应具备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准原人才培养模式的痛点。
        2.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媒介融合态势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是重构适应网络编辑、网络记者、新媒体运营专员等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需求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3.优化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的内容组织中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将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再将工作项目分解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广告实务》课程按照广告制作的流程分解成8个工作项目19个工作任务,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即可掌握从事广告工作相关的基本能力。在项目的构建上,按照从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构建“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阶梯式项目教学体系。
        4.改进教学方法。践行行动导向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承担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行动,使学生通过信息的获取、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活动,掌握技能、习得知识,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现场观摩、角扮演、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的有效组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度,增强了课外实践的参与度。例如,在《新闻基础》课程教学中,创建了JCNews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有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有“News微课”、“News干货”和“关于我们”三个菜单。②其中:“News微课”包含“移动课堂”、“前沿知识”、“课堂延伸”和“移动课件”等二级菜单;“News干货”下包含“新闻影视”、“新闻书籍”和“新闻研究”等二级菜单;“关于我们”包含“”、“往期内容”和“学生作品”等二级菜单。课程公众平台在设计上采取“重专业、重反馈、重编排、轻篇幅”的“三重一轻”原则,呈现出“短平快”的设计特,以“短”小实用的任务模块、“平”实丰富的教学内容,“快”捷有效的任务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5.构建保障体系。以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运行制度建设作为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通过校内实践教学、组织参赛、派驻校外企业实
践等方式,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通过自建课程实训室、学院宣传平台提供实践项目、引企入校共建工作室等渠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通过组织合作企业接纳学生进行认识实习、为学生提供课余实践项目、进行顶岗实习管理等渠道;教学运行制度的构建重在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安全、有序、高效的实训室规章制度,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共建、分阶段实施的评价体系,推进校企融合、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体制等。
        三、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内容
工学结合        学院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办学”,逐步构建起融媒时代 “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是聚焦一个培养目标;“2”是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基地,“3”即实施三个维度立体培养;“4”是构建四大课程平台。
        1.聚焦一个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合融媒时代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广泛调研,学院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就业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核心、相关和升迁三个工作岗位:网络编辑、网络记者、新媒体运营专员等岗位为核心岗位;视频编辑、新闻记者、广告文案、报刊编辑、宣传企划等岗位为相关岗位;频道主编、网络主任记者、新媒
体运营主管等岗位为升迁岗位。经过系统梳理,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新闻传播媒介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新时代新闻从业者使命担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策划营销等职业技能,能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网络编辑制作、新媒体运营、广告设计制作、报刊编辑发行和文化宣传推广等工作,主动适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行业经济技术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建设两个基地——建设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该专业统筹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分为企业认识实习、课堂教学实践、课余工作站体验、学生自主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六个环节: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入学初期,赴企业观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职业基本认知;课堂教学实践是通过课程教学中网络访谈、新聞采编、网络编辑、影视制作等教学实训,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专业基础技能;课余工作站体验是学院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工作站”,或者由学院宣传媒体中心聘请学生担任“校园小记者”,为学生提供课余新闻采写、网络编辑、数据加工、编辑校对的职业体验;学生自主实践是学生通过担任校外媒体的兼职记者,或
者利用寒暑假赴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在真实工作项目中积极寻个性拓展方向;企业顶岗实习是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体验职场真实环境,实现专业与职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检验职业综合素质。
        3.坚持三个维度——实现人文道德素养、新闻采写素养、网络媒介素养三维度立体培养。传媒产业的多元互动、深度融合的整合趋势,要求新闻采编从业者成为“复合型编辑”,具备信息采写、数据处理、分析策划、编辑制作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应用能力。因此,新闻采编与制作人才既要具备传统编辑应有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编辑基本功,又要具备深刻认知网络文化、熟知网络阅读习惯、运用网络手段、预判网络舆情的能力,还须具备一定的辩证批判性思维。学院在传统的人文道德素养、新闻采写素养二维平面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构建起集人文道德素养、新闻采写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培养模式。③例如: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方向类课程中,设有网络软文写作、网络编辑实务、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创意与策划、网络营销实务等多门相关课程;在职业拓展类课程中,设有影视编辑技巧
、微视频创作等课程供学生选学,夯实了“三维”立体培养模式。
        4.搭建四个平台——搭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职业拓展课四大课程平台。学院综合借鉴集式模块课程模式和工作导向课程模式,形成该专业的特课程体系。课程平台为课程体系的基本大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职业拓展四大平台,每一平台下设若干个模块:模块是课程的的集合,该专业共17个模块由49门课程组成。例如:艺术修养模块包含音乐、舞蹈、美术鉴赏、影视欣赏、书法艺术、剪纸艺术等多门选修课程;采访写作模块包含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网络软文写作等三门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开发上,采用项目课程模式,每门课程由若干个工作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既是课程的基本单元,又由各自独立、客观存在且紧密联系的一组工作任务聚合而成。工作任务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最小凝结点,通过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融合为其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四、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立体培养为关键,以课程模块为载体,通过五年的实践,逐步构建起融媒时
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逐步丰富,专业特日益凸显:
        1.学生职业能力大幅增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课内时段和课外时段相结合、校内集中学习和校外自主学习相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学习相结合,④实现了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共性成长与个性成长的兼顾发展,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稳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多个国家级、省级大赛中喜获佳绩。2018届部分学生在央广网、大江网等网站实习,仅半年时间内,人均发表新闻报道达50余篇。
        2.教师职业素养明显提升。通过项目建设,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开放办学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赴合作企业实践、校内工作站建立、课程实训教学等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项目建设之初,该专业教师均为理论型教师,现“双师型”教师已增至80%,在各类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