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职推行的工学结合模式,大多停留在学生企业实习的层面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对“工学结合”的内涵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订与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问题 对策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1.传统观念需要更新。由于受传统、习惯和地域经济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符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学结合模式,校企结合方式还停留在形式层面,部分老师把工学结合机械地理解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理解为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线上工作。工学结合
        2.高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定位还有偏差。从近几年一些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存在一味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教学,过分压缩校内教学,无节制地增加实践时间,企业也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指导与评价
        3.企业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从现阶段企业发展的程度来看,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缺失。我国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由于缺乏制度保障,造成学校和企业在工学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地位、权责不对等,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解决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确保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政府组织、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多方主体的有机结合,在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促使企业积极配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持良性合作的基础。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各自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对接。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确保工学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之后,可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的模式,成立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职业活动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课程模块,围绕职业技能活动过程整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使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成为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一个教学节点或升级平台。
        3.引企入校,建设校内模拟职业环境,克服工学结合的困难。引企入校是指学校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需求,选择经济区域内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并且企业生产要与学校所开专业相同或相近,在此基础上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
        4.切实推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年将学生分散安排到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阶段,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于为指导教师,签订师徒培养合同,采取“双岗”与“轮岗”制,使顶岗实习和“真实的工作”联系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
        5.构建多元的评价系统,学生成绩评定体现工学结合。与本科阶段的学科教育不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不仅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还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要在学生课程结业的评价形式方面推行成绩评价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1)建立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对于公共基础课,可以采用笔试为主的形式;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笔试为主、实践为辅的考核方式;而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则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不必考核每个知识点;对于实习实训课,主要考核学生对生产性实训的完成情况及具体的工作绩效。
        (2)强化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
        (3)确定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定主体。可以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机制,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和实习情况。
        (4)大力推行以证的评价方式。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来作为学生成绩的一种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6.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一点非常重要。造成人才培养不合格的原因往往不单纯是培养方案的问题,而是培养方案执行不到位,某些课程或实训没做到位,甚至会影响其它课程的教学和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7期。
[2]廖建华 刘慧娟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