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依据和现实意义
1、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外部环境,体现在:①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②荆门地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论文。
2、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存在着差距.
3、要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推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教育部的政策推动。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精神,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
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教育部于2006年3月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实施“2+1”的教学模式。
“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摘自《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
2、当今职业教育的呼唤.
的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更多的能够熟练操作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熟练掌握应用服务规范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必须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很多的,但一种集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之精华的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有效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3、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
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①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②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
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③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工学结合.④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应该及时总结、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