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作者:毕丛娣
来源:《职业时空》2014年第06
        摘要: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得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的结论。就目前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要求有大量的高素质、面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挑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教育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的多渠道培养方式,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为目
标,以市场需要为定位,以能力发展为重点,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难度,如果没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因此,高校要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强化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课内、课外、企业三个教学平台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方式的理解比较片面。谈起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会自然地想到如何能够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或实训,顶岗实习才是真正的工学结合。没有企业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就认为校企合作步履艰难,无法进行,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突出。
        2.特别热心于订单式培养。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是最正宗的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不出问题。但是这样的项目不多,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储备人才,储备多了,可能没有业务,企业不能白养那么多的员工;如果没有储备,来了业务又不到合适的能马上顶岗工作的员工,这一矛盾很突出,也让企业很无奈。企业如果不接收订单培养的学生,对学校和学生都无法交代。
        3.专业课程等内涵建设薄弱。部分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课程开发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尚未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痕迹还很重,深入企业一线不够,实训条件与场所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欠缺。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与用不能有效衔接。学校对企业的服务能力较弱,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2]
        4.学校缺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组织保障。目前,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指导、组织这项工作,相关工作可能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很难保障这项工作的高质量实施。
        (二)企业方面的问题
        1.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应该是双赢的模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称、地位不平等,企业在双方合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只对学校或学生有利,而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事情,企业的积极性不高。[3]没能把企业应该承担的育人功能
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2.合作意识缺乏。大多数企业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养人,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不愿意把企业的业务骨干派到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践,更怕参与培养的人才弃己而去,成为别人的员工。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难的手段。
        3.合作热情不高。学生到企业学习,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技术指导、工作安排、吃住、安全事故、生产成本、技术保密等一系列的问题。给企业增添了很大的负担,甚至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应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但是在这方面,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不力,激励机制欠缺。各级政府对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指导力度不够,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政府的调控机制也不健全。
        二、解决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保障支持
        从国家层面建立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职责并监督实施,是保障合作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真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指导组织,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从制度上、机制上有效地介入指导,使其成为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
        (二)企业的积极参与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要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升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企业要积极配合学校,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主动选派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上课,及时反馈新技术、新工艺,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接受教师到企业兼职,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同时,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周密安排,加强管理,共同处理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校方面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1.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力争实现五个对接。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确保学校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工程师对接、教学与项目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2.适应企业标准,创建面向过程的评价体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地指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定期与不定期对校内外的教学进行监控,完善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        3.基于企业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服务体系。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人事部门要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聘任兼职教师等提供政策服务;教务部门要为工学交替的学生提供管理服务。
        4.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共育人才,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共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共建企
业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制度,共同进行教学综合考核,共建企业用人满意度调查制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5.共建课程。共同编制、修订和评审教学计划,共同编制、修订和评审实训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教材,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企业特课程。例如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完成校内的课程设计等。共同开发真实项目案例,构筑知识探究课堂;校企教师开展互动教学,构筑互动合作课堂;共同开展产学结合实训,构筑能力创新课堂。
        6.共建师资队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要求组建教学团队,建设以校企双方工程型教师为主体、基础型教师为补充、专兼职结合的一流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双方师资互动与培养,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训和实习环节教师,进行阶段性全脱产教学。但是最关键的,也是相对见效明显,相对容易实施的是学校教师下企业提升实践技能。制定教师企业进修制度,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学习实践,学习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并且力争做到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就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7.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有机结合起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实施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并带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改革。[4]例如:建立校内的物流公司,让学生去经营;建立校内模拟银行,让学生去经营和管理;模拟软件开发公司,去承担一些外包业务;学校的酒店由相关的专业去经营和管理;建立物业公司,来管理学校的宿舍和办公楼。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其中经历真实工作环境的历练,使职业技能得以提升。同时,在指导学生经营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技能也会得到锻炼和加强。
        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教学、生产一体合作方式的教学工厂。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共建具有生产、教学两种功能的教学工厂,实现课堂现场化厂房课堂化。学生既作为学员参加生产实践,又作为雇员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
        综上所述,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还很漫长,但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相信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朱咸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探析[J].赤峰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256-257.
        [2] 钱建栋,杨毅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
        瓶颈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54-55.
        [3] 闵捷.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31):1-3.
        [4] 齐绍琼.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
        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