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订单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莆田市唯一一所的职业院校。几年来学院把培养符合海西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抓好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系引进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等4名。选拔确定了院级专业带头人6人,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共选派了16名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目前学院专业课教师35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21人,从企业聘请8名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我系教师共编写教材9本,正式出版6本。经过近几年建设,已形成较先进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现建有电子实训中心,下有10个实训室。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校企双方多种合作渠道和方式,合作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
能力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贴近市场,实现“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零距离”,主要形成“订单式”、“顶岗式”等合作形式。以企业命名的订单培养班。开展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围绕订单培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以订单式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为: 1).公共基础平台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在学校上课;2). 第四学期学生全部到工厂顶岗实习,企业课程和订单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上的都安排在第四学期,把课堂搬到企业内部执行。3).第五学期由本系教师上的专业能力平台中部分专业课,学生回校上课,学生可在职业资格证书模块中选择一个方向学习,以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安排第五学期);4).第六学期为毕业生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我系打破传统“三段式”学科体系,建立起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订单培养,分析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建立起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总课时均超过63%,安排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这一体系是由“专业基本技能”平台+“专业方向技能模块”+“企业岗位订单模块”组成。按照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搭建“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公共平台;根据专业方向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构建“专业方向技能模块”;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立并完善“企业岗位订单模块”。
企业岗位订单模块采用较为灵活的课程配置和运行模式,是通过企业和学院根据订单培养的能力要求,共同确定核心技能,配置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用工的需求,企业“订单”按不同阶段分前期“订单”、中期“订单”、后期“订单”三种。前期“订单”实施中校企双方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完善“企业岗位技能模块”;中期“订单”实施中要置换专业方向模块和企业岗位模块的课程,原专业课程的学分由企业订单课程置换取得;后期“订单”要置换企业岗位模块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企业和院内两种方式实施技能训练,最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订单培养驱动下,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完善“订单”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订单培养工作流程图
电子类专业与冠捷电子有限公司采用前期 “订单”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培养方案,在企业岗位订单模块中设置企业岗位实训课程在院内完成培训,核心岗位技能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完成。与福建海安橡胶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中期“订单”,在专业技能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的部分未完成课程由校企双方确定相应的企业或培训课程置换取得学分,课程教学实施采用院内和企业相结合的形式,岗位技能训练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
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选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建设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有效地促进订单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通过订单培养的工学结合中总结经验,查问题,探索校企订单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办法,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两年来共聘请了5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8名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核心实训教材的开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改革,很好地促进和优化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与冠捷电子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中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设置3门企业公共课程,并设置针对冠捷电子有限公司《LCD-TV原理及技术》专业课,与安特半导体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中设置了《半导体制造技术》专业课等。
2、围绕订单培养,探索多形式的工学结合
我系根据实际情况不同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实施形式。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开设的“冠捷电子班”、等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项目的训练采用集中组织安排,单独冠名编班并配有班主任。同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尝试分散式工学结合,如“海安班”是利用暑期时间、课余时间等组织训练。分散式工学结合由于其实施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没有影响正常的专业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围绕订单培养,学院建立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以订单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系与企业在共建实训室方面取得了成效,企业为我系提供了部分实验实训设备,减轻了在实训室建设上的资金负担;与企业共同设计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建设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合作共建院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条件。
2007年冠捷电子有限公司与我系共建模拟生产流水线实训室,按企业工作流程(项目方案的确定与设计――PCB板制作――备料――插件――焊接――检测――调试)进行生产实训。由公司部分技术人员、系骨干教师、学生组成课题组完成院内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工作,取得出突破性的成果。
2007年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福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首次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80名学生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由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时间等;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并按企业实际操作的要求进行考核;学校教学完成后,学生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经考核后录用。目前我系每年有100名学生接受这种形式的合作培养。
3、通过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我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院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技能考核办法等,多个渠道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达到提高技能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
根据企业岗位订单模块中学院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一些实训教材或讲义。如我系老师与冠捷电子有限公司的占聪明部长共同编写《电工与电子实训》讲义,我系老师与弘旺电子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郑翔骥共同编写《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实验》讲义。计划在《电子设备检测工艺技术》、《智能家用电器技术》等重点教材与企业合作编写。
教学方法改革。电子工程系根据院内的实训资源,试点采用“项目化实践教学法”,把课堂搬进行实训室,做到边讲边做,围绕项目训练的目标,把项目的训练过程与产品(工作过程)的实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4、建设院内外实训基地,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为了营造一种与现场生产相同或相近的实习环境,我系与周边大型企业共建了12个较为稳定的院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院内建设了机械工程、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化工技术三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800万元,该基地不但能提供院内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也可与企业合作进行某些工序的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通过院内生产性基地的建设,营造了职业训练的良好氛围,做到学生院内实习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在参与生产实习、实际岗位工作、产品生产加工的同时得到了职业训练,提高了职业能力。
5、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成绩
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主专业,辅以管理类专业,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践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成效。两年来我系遴选出了2个重点建设的院级精品专业、4门院级精品课程,从师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等方面重点给予扶持。2008工学结合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6、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我系十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与考核,举办“科技技能节”活动,组织校园职业技能大赛,形成多个有特常年校内比赛项目,积极组队参加各种校际性、全省、全国性的职业技能比赛,营造深厚的校园职业技能训练氛围。我院现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较为完善的依托于校内实训平台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院严格实行毕业生技能证书制度,毕业生100%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我系90%以上的毕业生可获得2个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5年来,我系参加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鉴定人数每年均达600人,其中高级工技能鉴定人数每年在200人以上,为后续培养高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院是省内同类院校中较早实行“双证制”的学校,技能培养效果显著。近两年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电子类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了全国二等奖3人次、省级一等奖6人次、省级二等奖3人次、省级三等奖12人次。
2007年11月,我系受莆田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委托,对全市职业院校的56位教师进行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6个不同工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2008年12月,我系对仙游县供电公司100多人进行维修电工、电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