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杨德永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
        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更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我校早已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
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学校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工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将使职业学校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紧密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也决定了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人才培
养目标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它是从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基础出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以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而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也离不开企业,良好的实践场所莫过于生产现场。
        三、我校工学结合的具体实践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紧贴企业生产实际,管理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培养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在实验室或教室中训练与在真实或相似的环境中效果肯定不同,因此,我校在2004年建设第一座实训中心的时候就把实训中心设计成与企业一样的车间。到2009年我校先后建起(改造)技能训练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中心、机电技术应用中心,第一实习车间、第二实习车间等训练基地,学生在校内实训如同在企业车间工作环境一样。另外,我校购买的实训设备完全是生产型的设备,所用材料也是企业生产中常用的。管理上引入企业普遍采用的“5S管理”,实质性地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学生不出校门便进入工作状态。
        2.与企业加强合作,将生产加工引入学校、引入实训
        我校自2006年成立第一届工学结合实验班,至今已培养出三届近300名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学生第一年完成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年在校办工厂或实训中心完成一年的生产实训,第三年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或进入全日制高自考形式的大专课程学习。第二年的实训阶段是工学结合的关键阶段,学生在实训中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接对外生产加工任务,学生始终处于实战状态,基本与企业零距离,产量、工时、废品率都有严格要求,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非常明显,学习热情高涨,很有成就感工学结合,而且学生牢固树立了效率意识、产品质量意识,这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大有帮助。每周安排有一天集中学习时间,由指导教师结合生产讲解专业知识,及时总结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
        3.从战略的高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积极参与生产,在生产中积累实践经验,尽快把这些生产经验转化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融入到我们的实训教学当中。许多青年教师在生产过程中迅速成长,技能水平提高很快,每完成一次生产加工任务,就是一次技能水平的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
实践相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且由生产获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后,大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企业派出部分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并由企业技术专家定期来做技术指导。学校统筹制订培养规划,合理安排培训计划,使中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下厂的教师由实训中心、人事科共同进行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4.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应用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成立由校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以及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工学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就业方向,审定专业教学大纲。由中心教研室、技能训练中心、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制定并实施与专业教学计划配套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项目课题,许多专业项目课题都来源于工厂的产品生产和运营实践。
        5.抓好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画上圆满句号
        企业方面要求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当面对与校园文化差异较大、全新的企业文化,
生往往心理准备不足,不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不习惯企业生产的管理方式方法。因此我校分期分批的安排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这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第一,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校方与实习单位有关部门共同商定实习的具体事宜,然后制定实习计划。召开实习班级的班主任、指导教师会议,明确具体做法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如:实习时间,实习的工序,强度,加班时间,集合地点以及公司的环境,对员工的要求等,都必须明确,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消除恐惧感,思想积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的参加校外实习。
        第二,健全管理机构,规范管理。成立实习监察小组,负责实习生产安全工作,调配实习教师,检查、调控实习进程,组织实习经验交流等。成立学生实习小组,设立实习小组长。协助学校、实习单位做好有关实习工作;协助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实习情况记录;向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效果、学生思想表现和心理行为等情况。成立实习档案管理小组,实习班主任负责收集、整理,归档本班实习生的一系列实习资料等。由就业人员负责实习资料汇总归档,及时在校内或在校园网上发布实习情况信息。
        第三,严格进行实习的过程管理。学校安排班主任、指导教师定期到用人单位巡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倾听实习单位的意见,及时改进实习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实习初期,由于学生刚到实习单位,对实习环境、实习单位人员不熟悉、不了解,通过班主任的走访,可以较快地学生情绪,帮助学生熟悉实习环境,适应实习工作。班主任定期召集本班实习生返校,或用电话、网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工作、学习、心理的动态,组织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实习期间自始至终要特别加强安全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第四,重视实习考核,做好总结,激励学生。重视学生的实习考核工作,并使考核标准、办法真正落到实处是搞好实习管理、督促和激励学生认真、积极地投入实习的关键性因素。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表现填写学生鉴定表,给出实习等级。同时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班主任组织学生写好个人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实习内容、收获、体会和存在问题,然后召开班级实习总结会,肯定取得的成绩,检讨不足的地方,指出努力的方向。根据实习成绩,评选优秀实习生,由学校召开全校性实习总结大会,表扬先进,对实习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正在逐渐成熟,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尚不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还缺乏系统性,课堂实训和生产实践还不能做到无缝对接,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还不能充分发挥,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思路,不断摸索出真正适合我们走的工学结合之路。
        (作者单位: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