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聚焦在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语言能力和品质,能力也好,品质也好,他们都姓“语言”,凡是与语言运用有关的能力,都是在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时应该关注到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逐步领悟到语文学
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注意语文学科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问题。
(一)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下上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在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的基础上,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
不管学者、专家如何表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始终不变的目标之一。可见,词语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文中有些词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领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因此,“理解重点词句”,就被大家经常性地列入课时的目标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关系,就会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表达的关系理解词语。
如:《翠鸟》一文中,作者描写翠鸟的外形:“它的颜非常鲜艳……”“鲜艳”在词典中的意思是:鲜明而美丽。但在课堂上,我们是不需要查字典的,所以就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段话,明白作者写翠鸟的羽毛颜鲜艳时,先概括出“颜非常鲜艳”,再进行具体描写,下面的那段文字便足以说明“鲜艳”了,所以学生只要弄清句子间的总分关系,自然理解了“鲜艳”一词是写翠鸟的羽毛颜非常美。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述的情节理解词语。
这种理解方法一般应用在记事的文章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往往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急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会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如《喜爱音乐的白鲸》一文中:理解“绝望”一词时就应该结合当时事情的发展:来了寒流,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撞冰层,但是冰层太坚硬了,没有办法,失去希望了,所以绝望。
▲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阐述的背景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章当中,若学生了解了所写文章发生的那一段历史,便会很好地理解词语,否则,有些词语意思就说不通了。
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的1—9小节,就会正确理解作者是用“斩钉截铁”来形容当时华罗庚回国的决心。
▲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描写的情境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中:“热那样的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义凛然地说:“你们侮
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热那亚少年愤怒的样子,便自然理解了“大义凛然”这个词:形容少年理直气壮、不可侵犯的样子。
学生理解词语时可沿用以下步骤:
1. 在文中出词语的位置;
2. 读上下文相关联的句、段;
3.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了方法的积累,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不会太难,作为本阶段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二)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不光是靠教师讲解就能具备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阅读是阅读者凭借语言符号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从字、词教学入手,两者应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在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阅读方法指导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起步阶段,教学中也要从基础做起,可以分这样三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1.读通:通读课文,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一年级抓起。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太小,要想让孩子们不数读,不唱读并读出语感的话,首先要让学生过好拼音关,学好拼音才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老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语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低年级教师应经常领读课文,让孩子们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字、词的重读,句子的停顿,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语感(大声朗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之一)。这样,长期坚持,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的。
2.读懂:带着问题读课文
这一步做法是优化提问,使学生通过“读”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设计的问题应该从教材的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通过读、画、思、议等方法,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
如《美丽的武夷山》一文:到武夷山游览,为什么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让学生读重点段落,画出文中描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能概括特点,山:奇 险 水:静 清 最后和同桌交流,体会美丽的武夷山如诗如画,所以游览时就好像在诗中赏,在画中游。
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及教师的点拨指导,达到使学生明理的目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结合在一起了。
3.读出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其实很多时候,朗读教学多体现在人物语言的品读上。
《上天的蚂蚁》小蚂蚁自信地说道: “我能爬到天上!”
学生试读,教师给予指导和示范,这句话末尾是感叹号,说明这句话简短有力,这只小蚂蚁坚信自己能上天这里的“能”要重读一些。再指名分读,然后总结评议,从而读出感情。
中年级阅读方法指导
在低年级掌握了这些读的基本技能之后,在中年级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试着不出声,到三年级,学生要学会默读。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
▲ 重视朗读训练
1.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指导中年级学生具体琢磨作者表达语言文字时的语气变化,语调的高低轻重,语速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等,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教师“由扶到放”,引导他们去实践,逐步掌握朗读技巧,切实提高朗读质量。
2.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每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遍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扫清文字障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遍读,要达到流利地朗读。第三遍就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要重视角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无论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朗读,老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并对朗读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带领学生一同进入读书的意境。
▲ 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语文课堂“会默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中年级的默读训练,要在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上下功夫。
一是要注重默读习惯的培养,由于默读没有语音刺激,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在默读训练时,要让学生凝神,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逐步提高扫读的速度;
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默读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
三是要注意检查学生的默读效果,避免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在学会默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这项训练最好放在四年级。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默读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学习跳读,在略读中,初知文章大意,为进入高年级快速浏览奠定基础。
高年级阅读方法指导
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感悟。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部分理解完成之后,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感触和联想。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来品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性朗读或默读,加深思想情感的体验,使阅读与生活衔接起来,受到教育,学习优美语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做好读写结合。续写、改写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想像力和创造力。续写的内容多种多样,依文章而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