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呢?
答:欲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教师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教师多读多背,头脑中储存起足够的优秀文言文、优秀现代文,若能倒背如流,则教学语言必能流畅自如。第二,认真细致地备课,于文本,深入解读,句句不落,产生自己独到的理解,然后结合教参和各种刊物上的解说,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如此,课堂讲解方能简洁透彻。第三,用诗词与文章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在写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若能写得让自己十分满意,就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第四,多做高考题,研究高考题,在亲自做题的过程积累做题经验,这样,就能够准确地讲解试题。做到了这四点,课堂会精彩纷呈,学生会成绩优异。语文课堂
问题二:文言文字句难读,难懂,如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答:难读是因为读得少,难懂是因为教师没讲透,学生没有朗读兴趣,是因为教师自己就没有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熟练背诵文言文,对每一个字都能透彻深入的分析,且能够向学生示范背诵,就能够渐渐提升学生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词语句子,把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然就激发了出来。另外,教师在讲析文言文时,若能从文本辐射开去,旁征博引,
以丰富的学识充实其头脑,则必能让学生如痴如醉。
问题三: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引发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答:无论新课改还是旧教学,都有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也都是因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语文课堂确实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掌握,决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就能让他们掌握的。一般而言,让学生单个在课堂上轮流发言或小组轮流发言,是浪费时间的最常见形式。这种方法用得越少越好。千万不要以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们多发言。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满堂灌,学生可以满堂写,师生之间可以多方争辩,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可以在课堂上实施辩论大赛。诸如此类,都是可以的。
最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是活的,想怎样上就怎样上。新课标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课堂是不好的,也没有规定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只要学生爱听,爱上,就是好课。
语言课堂成了好课,教学时间就一定够用。如果再不够用,就一定是不会取舍教材。有的课文一定要讲,有些课文丢掉就可以了。
问题四:为什么文本解读对阅读教学任务设计很重要?
答:因为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任务设计的前提。没有深入的文本解读,教师就不可能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没有深入的理解,就不可能知道学这样一个文本到底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以《小狗包弟》为例,如果不认真阅读文本,连第一段有哪些作用都搞不明白,当然也就无法向学生讲明白第一段是干什么的。教学任务当然就稀里糊涂。任何一篇文本的教学,备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细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到的认识。
问题五: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重视阅读,都知道课本只是个例子,那我们的课外阅读是不是最好与课本同步呢?可课外阅读的资料我们如何选择?
答:课外阅读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文有关的阅读,一种是无关的阅读。如果是前者,当然要同步。比如《沁园春·长沙》,如果我们进行课外拓展,要求学生了解的其他诗词,那么,课外阅读是应该同步的。如果是后者,就无所谓同步。
至于课外阅读的资料,如果课文是美文,就与之相似的,如《故都的秋》,可以引入别人写秋的文章;如果是文言文,就内容与之相近的,比如涉及苏轼,就余秋雨关于苏轼的文章。如果课文很一般,连讲都不必细讲,更不能说课外阅读了,如《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六: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学好语文,关键是多阅读,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许多教师面临的困惑是:学生不爱读书,对于写作很苦恼。教师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博览书。请问专家老师,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能读书,读进去?
答:其实,学生都爱读书,这根本不用引导。关键是在现阶段,他们要应对高考,所以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当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想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只有挤自己的语文上课时间。可以拿出课时让学生上图书馆,可以发动学生订阅《语文报》,让他们课上看。
    学生对于写作苦恼,主要原因是他们一不知怎样写,二没有思想与语言的积累。教师多向学生介绍好的文章,比如介绍报纸上的议论文,引导学生在积累思想的同时,积累起许多优秀的文章,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模仿着写出。另外,教师一定要学会写文章,教师不会写,
却教学生写,实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向学生讲自己的文章,感受最深,讲得也就最透彻。这样做可以收到两方面的奇效,一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二是可以给学生写作的样板,使之有法可用。
问题七: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有的学生对试题中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出隐含的条件,不能透过字面看到问题的本质。
答:学生对试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与他们的阅读面、知识积累及智力有关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学生的智力,是管不了的。所能管的只是阅读面和知识积累。第一个方法是扩大学生阅读面。让学生多看书,多读报纸,见多了,识广了,对于人情世故了解得多了,语言的言外之意也就容易领悟了。所以教师必须拿出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看书,没有图书馆,也要让学生订报纸。第二个方法是教师示范。学生不会,往往是因为教师就不会。教师拿着语言材料,作分析示范,次数多了,学生就学到了方法。比如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教师能够文本分析透,学生就能从中学到分析的方法。
问题八: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回答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答: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是因为教师的讲课寡彩少趣。要使课堂精彩,学生爱回答问题,先要从教师备课做起。备课时,先独立钻研,再参阅种种资料,把文本吃透。把上课时可能涉及到的名言、诗词、典故等都准备出来。这样就可以做到上课后旁征博引,语趣横生。学生自然就折服于教师的讲解之下,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时,你叫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了。
问题九:如何挖掘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答: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无非就是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几首现代诗。挖掘其人文精神,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从教材所选诗词本身挖。于的《沁园春·长沙》,应突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引导学生“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于戴望舒的《雨巷》,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其对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所包含的缠绵深挚的思念和惜别之情。这些就可以说是其人文精神。其二是引入课外材料,辅助教学,强化对课内人文精神的学习。如可以引入其他诗词,以加深学生对济时精神的理解。
问题十:学生作文改的越多越好吗?我们学校要求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要有眉批、总批
、不周全的地方要有改动,我认为改得多不如替学生写一篇,应该怎样办?
答:学生的作文不是改得越多越好。凡要求教师全批全改,尤其要求有眉批、总批等内容的学校,其领导绝对是愚昧不可救药之辈,他们对于语文教学,基本是门外汉。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三个方法,一是提供大量的好文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没有见过好文章,或者说好文章见得少,他们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二是教师写下文作水,以亲身实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导才是真正有效的。三是每写就必须过关法。学生写作文,教师不是要用笔批,而是要面批,一边看一边给学生讲哪写得好,哪写得不好,要求学生改。改后再面批,直至写好为止。这个过程虽然漫长,却是有效的。其他方法,不管听起来多好,基本无用。
问题十一: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答: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前提是不要把写作限定在应付考试上。如果学生写作纯粹是为了考试,他们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会有真兴趣。我们要教育学生,写作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的再现,是提高生活品位的基本手段。教师这样教导学生之后,自己也要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经常念给学生听,给学生一个样板。另外,教师还须把课上好,让学
生充分体会到语文的美。
其他方法也许还有,但上面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师做不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