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小编推荐)
第一篇:文本细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小编推荐)
文本细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
但凡名师,他们都有着解读教材的细心与耐心,都经历过对文本长时间的触摸,对文字反复地咀嚼的过程,这个过程之后的心得便是他们呈现给我们的独到新颖之处。唯其独到新颖,才动人心弦。因而,就有了“文本细读”的话题,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
一、要养成慢读细品的习惯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就是慢慢读,欣赏啊。所谓“一目十行”,是那些天资出众的人干的。作为凡人的我们,需要的则是笨功夫的慢读细品,在慢读细品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到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教案学案。我想,这点笨功夫应该是我们教师想要获得专业成长的基石。
二、要具备静心朗读的能力
朗读很重要,它是我们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环。比如一些语气的表达,在默读时,我们或许体会不出这样表达的用意,可一朗读,就能感受体会得到了。还有,朗读更容易使我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果读得声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
三、要斟酌传神词句的内涵
“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谭学纯先生的话)。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要抓住文本细读的切入点
很多文章都有重点句,重点句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在阅读过程中,以重点句作为整体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能迅速把握主旨,准确理清层次,能真切体味情感。
五、要打开文本细读的视角
在解读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前,我通过网络查阅到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包括《忆江南》其二其
三、诗人写作此词的背景、其在苏杭为官的经历以及苏杭民众送别诗人的情景等等,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读,我一下子就到自己教案设计的主线了,那就是:江南好,好在风景,好在人情,好在曾经那些美好的经历!通过对这些网络文本的细读,不仅使我对诗人的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为我拓展本课教学资源指明了方向:即课堂的容量由一首词增加至三首,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就是慢走细赏去邂逅经典和精彩。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管你是教学哪一门学科,要想使自己获得成长,就必须认真解读教材,细读文本。付出你的时间与精力,保持良好的心态、责任感和兴趣,去慢读细品,读教材、读专业书,读其他的书!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广阔了,理解力、想象力才会丰富。这样,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才会底气十足,而不会感到囊中羞涩。
将文本细读到底,这是我的目标,相信也是我们大家的目标!
第二篇: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
浅谈在诗意和趣味中营造高效语文课堂
和村中心小学何明霞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她是熔铸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情感、才思的一门科学,也是拨动师生心灵琴弦的一首首乐曲。她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趣味的,又是洋溢着美感的。这可能是我和各位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共同认识。
但我们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
①很多老师因为对教材没有自己的用心解读,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内部,往往是照着《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教案书抄一通,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作者的感情、独特的构思等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是在做着贩卖知识的勾当,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没有自己的别具匠心,只是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就跟着课件的步骤教起来,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有诗意和激情。因为诗意和激情是发于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
②教师读书少或读书面窄,不关注时文和社会问题,上课只讲课文,缺少知识的拓展和阅读的有效引领。
③课堂教学节奏平缓,没有抑扬,没有波澜,缺少激情,也缺少对学生热情的调动。
以上几种现象导致很多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缺少激情,学生也缺少应有的激情,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完成老师的任务,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应有的对话和交流。
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
1、教师要养成素读文本的习惯,而且在课内外引导学生素读文本,师生都能抛开《教学用书》和《教材全解》之类书籍的干扰,用自己的解读方式、凭自己的解读能力去解读文本,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新鲜感受,就会读得、说得趣味盎然,激情横溢。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2、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来,每天刷新自己,激情洋溢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语文之美,探寻语文之美。
教师要善于从每篇教材中挖掘一个美点、兴趣点,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研读文本,品析语言,放飞思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都能专心地投入到或激情朗读,或细心品味,或快乐积累,或热
烈讨论,或潜思写作等活动中去,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有美感、有趣味的活动中去。
3、好切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创新设计,让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语文课教学形式与方法要多样化。大家都知道,某种教学形式或方法就是再好,也不能经常使用,使用久了,学生就会腻烦,感到单一。因此,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新形式、新方法,要多样化,多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法,好是好,但也不能每一节语文课都用,那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如“窜讲法”“一课一得法”“启发式教学”“诵读法”等,偶尔用一下也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更好的是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去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的灵活的新教法。我们作为教师,除了按常规语文教学外,还要大胆地做教学改革尝试,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当小老师;让学生自由结合,学生辅导学生;让学生模仿答记者问解决课文难题;让学生演课本剧;就课文难点组织学生搞辩论赛;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上课;去图书馆、阅览室(电
子阅览室)上语文阅读课等。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学生始终会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能长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新鲜感。
4、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难点释疑等方面作趣味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注学习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结构、优异的智慧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这样“教学与发展”的教学论才有新的突破。
发布评论